Home> Cover Story > 社會企業高峰會 官民合作推自強
社會企業高峰會 官民合作推自強
nt class=blue>自強不息,向來是香港人「獅子山下」精神的體現,然而,僅靠個人的自發自強是否就能免於陷入困境?且看社會上不時有中年失業、弱勢族群難就業的新聞,證明自強不息總得有穩健的基礎,否則一切只會流於口號。


社會企業(社企),一個近年被港府大力推動的營商概念,其主要目的為改善社會,讓整體經濟成果能惠及社會各個階層,這概念可給自力者一種有效的支援。不過,公民教育委員會上月公布了一項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調查,結果發現只有約23%受訪公司,知道企業責任的概念,比起歐美等國家,本港的步伐的確緩慢。


為了探討社企未來的路向,社會企業高峰會將於12月20日(星期四)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屆時,港府將邀請學術界、商界、非政府組織和公營部門等機構參與,相信這對社企在港發展可起?積極作用。


港府牽頭推社企 優化政策定方向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最新一期施政報告中,把社會企業列入工作表?,代表他對弱勢社群的關注,它的意義不僅是創造就業以達到扶貧這層面,也是增進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


認清概念 推廣更廣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近年雖被鬧得熱烘烘,惜大部分港人對此都感到陌生,致使目前仍處於推廣階段,需要從概念基礎入手。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唐智強太平紳士早前參加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青年社會企業研討會」時表示:「顧名思義,社會企業可以從『社會』和『企業』兩方面來理解,意思是以商業模式運作,因而達致社會目標,包括減輕貧富差距、保護環境及地球資源、為長者提供服務、推動公益等。」


唐智強補充,社會企業這個源自英國的概念,具有社會多面性的特點,因為其社會目標可以是單一或是混合性的,並估計本港現時約有200多間由社會服務團體開辦的社會企業。他相信,只要把概念釐清,再逐步加以鼓勵與推廣,社會企業的發展空間仍大。


商業營運 社區為本

傳統企業需要為股東追求高利潤,社會企業則以「自負盈虧」為原則,把所得的盈利投資回企業本身或回饋社會,務求令企業持續發展。唐智強重申:「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它需要通過商業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


唐智強引用施政報告內的一段話:「在這個新時代,香港要建立新的關懷文化,我們需要培育更多的社會企業家,通過企業家的思維,利用商業策略達到社會目標……」由於充足的營商經驗是累積營商技巧的條件,亦只有善加採取這些技巧,才能把社會企業與民間之間的距離拉近,切實落實以社區為本的營運系統,體現社會價值的目標。


步伐漸進 受惠漸廣

唐智強指出早在2000年,港府已逐步加強推廣社會企業的步伐,如將籌辦企業輔助的對象,由幫助弱勢社群擴展至欠缺工作經驗的青少年。「為協助傷殘人士就業而設的『創業展才能計畫』正提供多個實習平台,包括清潔、零售、家居服務、生態旅遊等。」其實部分不以社會企業為宗旨的計畫,在推行時也能協助如中年失業人士、新來港人士等弱勢社群重投勞動市場,同樣履行社會企業的責任。


據悉,港府已預留約1億5千萬港元,計畫在06、07年以後的5年間,進行地區為本的扶貧工作。另有說,社會企業需要獲得政策上的配合才足以發展,像政府物業提供租金優惠,或在稅務、法律條文上作出修訂。對此,唐智強表示將在12月20日舉辦的社會企業高峰會,屆時來自工商界、學術界、社福界等不同界別的人士,會各自發表意見,以在制定政策上達到共識。


出路處處 志在嘗試

除了港府帶動,香港青年協會(青協)作為香港最大型的青年服務機構,同樣熱心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青協總幹事王?鳴博士透露:「青協計畫於未來3年內推出12項『青年社會企業』,讓有意參與社會企業的青年,獲得支援、輔導及培訓等專業服務,開拓他們的就業機會。」她預計「Digital Cafe」和「回書店」兩項業務,最快於08年初可以落實。


由青少年組成的「青年社企智囊團」,通過邀請商界及專業人士與青少年交流,將營商知識傳授給他們,集思廣益,讓青少年的營商思維可以更貼近實際需要,提升其可行性。「當真正幹起生意之後,總會遇到危機及令人困擾的事,如何應對及正面體會各種處境,一切都與經驗累積有關。」王?鳴深信青少年擁有的創意是前瞻無限,並勉勵他們踴躍尋求出路,積極向前。


平等對待 崇尚優質

畢竟,社會企業屬於商業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容易被中小企業視為「競爭對象」,部分中小企業更擔心社會企業的發展會阻礙其生存空間。除此,有指社會企業難登大雅之堂,導致有質疑其服務質素的情況。


上述說法都是對社會企業欠缺足夠的認知而來,王?鳴回應:「雖然直到現時為止,社會企業大都活躍於社福界,但社會企業不是任何一個界別的專利,它的產品質素絕非次貨。參照外國情況,社會企業牽涉極多元的工作內容,不同界別也有發展機會。」


有用資源:

.創業展才能計畫

在2001年推出,主要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又稱「種子基金」計畫,注資額為5,000萬港元,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現已核准約37個項目。

網址:www.swd.gov.hk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

為鼓勵有關機構及團體設立社會企業,並為失業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此基金成立於2001年,注資額為3億港元,由?生福利及食物局管理,旨在通過跨界別合作,提升社區能力。

網址:www.ciif.gov.hk


.伙伴倡自強

自2006年推出以來,已撥款約3,800萬港元予40多個屬於不同範疇的社會企業。每項獲批准的計畫最多可獲得300萬港元的資助,資助期不多於兩年。

網址:www.hab.gov.hk



民間自發新動力 自利利他雙得益

誰說推動社會企業只是政府的事?三十會,一個由年輕專業人士組成的民間組織,通過舉辦多樣性的社區活動,從而孕育出民間智慧,喚醒更多人投放力量參與社會企業,促進社會發展。


網絡連接 發揮專業

2003年SARS期間,曾有一群有心人付出心力服務他人,像「全城抗疫大行動」,多名年輕專業人士親往石硤尾為長者進行清潔家居工作。三十會核心成員魏華星正是其中一位有心人,他憶述:「『洗樓』以外,我們是否還可以在其他領域,讓自身的專業獲得發揮的機會呢?」由此,同年便成立了三十會。


三十會現時約有20多名核心成員,義工人數逾40,會員主要來自律師、會計、資訊科技等專業界別,其關注點涵蓋文化、經濟、教育、環境、醫療、勞工、政治發展以及社會福利等。通過不定時舉辦及開展的活動、在報章發表文章等媒介,慢慢壯大公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


創新風潮 無窮視野

不管富裕抑或貧窮,也有成立社會企業的需要,因為任何社會總會存在各自的挑戰,這不單局限於扶貧層面。魏華星強調,創新風氣是推動整體社會活力的關鍵,三十會正籌備成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旨在利用年輕專業人士的力量輔助社會企業的發展,破除只是「從上而下」的施與,鼓勵大眾切身體驗社會問題。


魏華星提到的創新精神,包含「創造」與「革新」意義。他以「無窮天地」為例:「這是三十會在2005年首次與區議會合作,目的為少數族裔的小朋友提供各項戶外活動,如野外定向、大自然旅行等,擴闊他們的生活圈子,拉近貧富的距離。」除了與本港各社會服務團體常有聯絡,三十會另會與外地交流,提及豐富國際視野。


打破建制 本源入手

現時,本港的社會企業絕大部分都需要長期依靠資助,難以自負盈虧。對此,魏華星坦言社會企業在香港的發展目前仍處於推廣階段,他相信這與建制有關。「社會企業是一個結合商業與社會的多元概念,政府內任何部門都有份參與,正如只把扶貧問題納入社署的工作,或是一提起天水圍便聯想到是社工的事。」


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有問題僅依照表面去理解和解決,效用是不夠的。魏華星指出,社會企業過往較多集中於福利服務,容易給人缺乏競爭能力,倘若在學界多作宣傳,部分國際知名的大學,像哈佛大學、長春藤等,亦設有社會企業課程,可為本港借鏡。


相信希望 改變世界

世上永遠有希望,相信這話對每人都受用。在社會資源有限的環境下,要體現社會創新,既要在商業競爭中保持盈利,又要在複雜多變的社會挑戰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你或許會說談何容易,魏華星卻說凡事有可能,只要去想去做就是了。


「你不去試,就不會有下一步。」魏華星深信奇跡是要創造的,他以英國一個得獎的社會企業—Belu Water為例,Belu使用了第一個以玉米提煉而成、能完全被分解的水瓶,在「賣瓶裝水」之餘,更不會影響氣候生態,把看似「天馬行空」的念頭實踐起來。


三十會檔案:

三十會是一個匯聚年輕專業人士的民間組織,成立宗旨為認清當前香港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且不時開展涉及各個領域的課題,藉?工作坊、社區服務、研究計畫等,務求做出貢獻。

網址:www.30sgroup.org


後記:參與的利益

「短投資、快回報」一度是普遍香港人所習以為常的價值。可幸,隨?政府和民間不斷舉辦各類的研討會和高峰會,社會企業這概念已漸漸引起公眾關注,那種「搵錢博殺」的主流價值亦慢慢移向社會事務,便利我們探索社會企業的無盡利益。


撰文:Karen
Posted on 07 Dec 2007.

Tag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