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口老化及生育率下降,制訂照顧者政策無疑是港府未來的首要目標之一。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副總監馮明穗博士研究相關議題逾二十年,見證官方推動政策的演變,坦言過去福利政策以「被照顧者」為本,樂見政府近年制訂框架及確立「照顧者」定義,期待更多措施出台。曾任職政府中央政策組的她指,以往參與無數政策倡議的研究工作,深明背後各有考量,及至回歸校園做學術研究及教學,期望能夠保持作為研究員的堅毅,結合「官產學研」,讓研究結果得以在社會應用和實踐,成為日後政策發展的引路明燈。
踏入校園,清風徐來,馮明穗帶着燦爛笑容走來,散發出一種正能量。她個子嬌小,步伐輕快充滿自信,殊不知她形容自己以往膽小如「鵪鶉」,通過參與義工服務建立自信心,增廣見聞,「做社會服務不問出身,不求學歷,只要有想法,真心想做好服務,就已經足夠。」
歷年在政策之間遊走,馮明穗回溯自己關心社會的根源,憶述中學時舉家由澳門移民來港,希望更快了解及融入香江,興趣使然參與「公益少年團」探索社區發展,卻了解到義務工作存有許多問題,如部分服務方法令受助者變得被動和依賴,只是「派糖」並非「授人以漁」,但業界都無法可施。她解釋,機構舉辦活動限制多,如並非時常有資助、接觸到的受助者有限,更要滿足社會福利署提供津貼的既有條件,使她明白要改變狀況需由政策入手,「先有政策,後有計劃及服務;上層有改動,下層才會到位。」
做好政策研究 瓣瓣都要掂
多年後搖身一變成為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副總監,背後豐富歷練成為她成功的基石。細看她在大學網站上的簡介,其研究領域廣闊,涉獵貧困問題、退休保障、青年流動、社會創新、女性終身學習等多個範疇。她指,要做好政策研究,各方面也要精通,才會見到措施之間互相接軌,「想服務到位,不可以狹窄地精通一個範疇,太過專門看不到每個政策之間的環環相扣。」
眾多範疇中,她對老人政策最感興趣,已研究照顧者議題逾二十載。馮明穗憶述,當年「照顧者」已是熱門話題,由於女性佔大多數,故她也會研究女性在照顧者身份上的不平等,再進一步連繫到婦女就業。後來,她加入政府中央政策組擔任研究員,參與勞福局工作,有學者十分關注照顧者議題,加上社會相關悲劇越來越多,便開展了顧問研究,從基礎開始探討未來政策走向。她分享,團隊審視了很多國家的照顧者政策,及至2022年,勞工及福利局出版《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並建議推行「照顧者為本」政策。馮指,此為內部經過許多政策檢視研究工作的成果,「政府明暸問題的根本,視乎如何處理和解決。」
實施照顧者津貼恒常化
市民着眼點跟政府不同,連月聽到照顧者輕生的個案,或會歸咎於政府推行政策「歎慢板」,馮明穗指,由2004年至2019年的照顧者議題依舊放在她的案頭上,難免感到欷歔。她認為,一直也有各種照顧者服務,仍依舊衍生大量問題,因為大多福利政策以「被照顧者」為本,應多從照顧者角度去考慮,「制度上沒有太大改革,但現時開始樂觀,因為顧問報告已提出了『照顧者』的官方定義,而統計處也願意定期統計照顧者人數。」馮明穗續說,個案追求的各有所異,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如果照顧者能力不及,真的要請求協助,再由身邊的人幫忙。」她樂見《施政報告》把照顧者津貼恒常化,期望能夠真正強化照顧者支援。
她指,在政府工作見盡社會百態,除了跟高級官員溝通合作,更從最高階見證政策發展,強調政府政策研究是一個團體工作,並非個人功勞。她憶述,當年參與許多人口政策工作,無疑橫跨多個政策範疇,而政務司充當的協調角色至關重要,「所有局長聚首一堂,司長下達不同工作,才得以解決問題。」她分享,每次會議坐在最後排「聽講」也大開眼界,不斷抄筆記、聽意見、消化和分析,及後再開施政小組並聯絡不同學者及專家,「我有好大感受,了解政策是怎麼一回事,不應該只着重自己所屬的板塊。」
將經驗轉化成理論學說傳遞
馮明穗近年離開政府回歸母校嶺大,她指,經歷過三次政府換屆獲益良多,但官方限制研究員不能以個人身份撰寫文章和接受訪問。她說,曾有大學邀約她分享也要無奈推卻,無法把理念實踐,「觀察得差不多了,我想轉換另一個平台,把觀察得來的知識沉澱變為理論和教學,再做系統性的研究發表。」她認為,自己在某些範疇經已有足夠經驗,希望轉化成理論和學說傳遞開去。 她指,不論教學抑或研究,也應結合政策、產業、學術與研究,即「官產學研」,「互相配合才有好結果。」她坦言喜歡向難度挑戰,現時仍在學習平衡各方面的發展,期望能夠把從政府學到的一套觀念,以及對政策的理解「理論化」,並撰寫成書,把政策與學術和產業接軌,讓更多人得到啟發。
出版實用易讀手冊
助照顧者一臂之力
去年10月,馮明穗與研究中心團隊出版《照顧者實用資訊手冊》,為照顧者提供更全面且易讀的資訊,盼提升他們的能力、平衡身心健康,並認識更多服務和資源,積極尋求援助。
過去接觸無數照顧者,馮明穗指,每個故事都有令她學習的地方,想透過手冊帶出正面訊息,「照顧者要照顧別人,會有壓力,如何把壓力轉化成動力,要從正面態度處理事情。」
她分享,手冊記錄了多位照顧者的故事,其中一人要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母親,除了犧牲個人時間,也到處奔波尋找不同支援服務,無奈其母情況每況愈下,最後更患上癌症。然而,該照顧者樂觀面對,更指從母親身上學到一個人經歷老化的過程,直言母親是他的「人生導師」,「有好多困難,但都是可以解決的。」照顧者感恩有照顧母親的機會,也令單身的他反思日後年老時,人生該怎麼走,「媽媽現時有我照顧,他朝我沒有人照料,又該如何計劃日後的退休生活?」
馮指,大多照顧者都會向她分享無助的經歷,訪問中途已經泣不成聲,更會放大自己照顧別人的責任,產生罪疚感,有需要改變其價值觀,「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Chur爆(過於壓逼)』自己,要及時放鬆及懂得向人求助。」她指,上述例子說明,正向思考可引導照顧者想出解決方法,讓他們明白自己有能力應對,「這是人生的體驗,應該感恩有機會成為照顧者,因為有機會回饋被照顧者,付出對自己也有得着。」
每位照顧者的情況有異,馮明穗不想照顧者有成為「受害者」的想法,「雖然是很痛苦的經歷,是否可以如『火鳳凰』蛻變呢?」她希望,讀者可以了解其他「過來人」如何迎難而上,變得正面,「照顧者可以短暫自憐,但不宜過於沉淪,走出胡同讓身邊的人幫忙,要調節心態及改變。」
回想舊日「盤古初開」的政策都重視家庭倫理支援,馮明穗認為,這一環在現今社會漸漸變得薄弱,「未來發展方向都要透過社會支撐照顧者。」
Posted on 14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