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專題文章

現代「漁公」新法養魚 改進老行業

香港養魚業步入式微,但化妝師林子龍數年前卻在西貢榕樹澳經營自家魚排,引用新養殖法,令漁獲達致零化學殘留的目標,近日他研發的臭氧機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在夕陽行業做出成績,與他事事求極致、鑽研新點子的性格有關。古時,愚公要移山;今日,這位現代「漁公」,堅信養魚業仍有可為,望吸納年輕人入行,可是現時申請養殖學校資助及擴大魚排上遇上阻滯,多年來克服了種種困難的他,今次亦不忘自勉,「人生有不同功課,只要心存正念做好,堅持不放棄,上天總有安排。」

 

蓄着型格「雷鬼頭」的林子龍手腳滿是紋身,外形粗獷,實則心思縝密,談到「養魚經」更是滔滔不絕。半途出家當漁民,他自言是外行人沒包袱,可全心鑽研新技術,改進老行業。

 

他說,養魚之初看了不少資料,發現城市人濕疹嚴重,可能與食物含抗生素等有關,便希望以漁獲零化學物及零藥物殘留為目標,最佳方法是加強魚的抵抗力,遂由飼料及水質入手,發現絞碎活魚作飼料的古法,可能內含寄生蟲,令魚吃下後生病。於是他改良魚糧,把台灣入口的魚糧浸成糊狀,再加入益生菌及中藥等,以保健防病。此外,他針對養魚時面對的水質問題,改良市面有售的臭氧機,達致製造純氧、臭氧,以殺滅水中細菌,並提高海水溶氧量,適用於養魚苗及醫治病魚。

 

改善飼料水質

零藥物殘留

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林子龍預購大批魚苗運港,通過控制食量減緩魚苗的成長速度,翌年踏出第一步,將首批魚投產售賣,去年更飼養三十萬條魚,存活率逾90%,每月銷售約五千多條魚,總重量達三千公斤。

 

捱過疫情通關,他從澳洲、內地及台灣購入魚苗,養殖黃立鯧、石鯧、鱸魚、泥鯭,以及俗稱「懵仔魚」的魚仲等。

 

他指,養殖魚苗十分「困身」,特別是他購買的魚苗,最細只得半隻指甲大,而魚苗運抵後要消毒殺滅細菌及寄生蟲,才可放入魚籠飼養,「半夜要起身檢查海水溶氧量,朝早六時起牀餵第一餐,之後隔三小時再餵,但近日天氣熱,魚的食量會減少。」遇上颱風及紅潮來襲,更要做好預防工夫,半點懶不得。

 

現年四十七歲的林子龍,前半生從事化妝、廣告美術指導、形象設計及婚紗設計工作,又曾開婚紗店,最為人談論是曾為不丹公主設計婚紗。他直言,養魚令他改變不少,皆因過去置身名利場,「半隻腳踩入娛樂圈,事事計較得失,好小器,又花錢玩車買名牌,想法功利。」

 

採「神經血締」法

無痛劏魚

當時,他因玩滑水來到榕樹澳,2012年購入魚排,並出現養魚的念頭,其後與家人合作養殖生意。及至2019年,他自立門戶,全身投入養魚工作,亦以魚排為家,他笑言,「之前的工作全部與美有關,現在則像個鄉巴佬,日曬雨淋。」

 

由「潮人」到「漁公」,不變的是其愛鑽研、事事求極致的性格,「化妝時要鑽研新技巧,做婚紗時挑戰綫條及性感極限,養魚時連劏魚方法都由零開始鑽研。」現時他採用日本及韓國流行的「神經血締」方法,「魚類獻上生命給人溫飽,給我生計,希望牠們走好最後一程。」為免魚受驚,他把魚拿上水時會先遮眼,然後用鋼針刺入魚腦,確保魚在無痛感覺下放血,而魚減少掙扎,亦可保持肉質鮮嫩。

 

現時他不賣活魚,只因害怕自家養殖的魚在海鮮檔的魚缸受感染,影響質素,寧願親手劏宰清洗,再以超低溫速凍包裝出售。至於洗魚,他亦定出嚴謹程序,要徹底清洗產生腥味的血合位置和去潺。

 

人手餵魚則是他另一個堅持,「不同餵魚手勢各有原因,而魚進食時會排便,可憑排泄物形態觀察是否患病。」規矩多多,別人也許取笑他自討苦吃,裝模作樣,但種種執着讓他有着匠人的氣魄,亦成了質素保證。

 

擬申基金改良臭氧機

養魚事業穩定下來,林子龍又籌備多項大計,如向漁護署申請擴大魚排面積四千呎,現時他的魚排有一點六萬呎,仍希望加大養殖量,增加收入。另外,他亦申請「可持續發展基金」,望獲撥款發展養殖學校,將新派養殖經驗傳授年輕人,可是兩項申請超過一年,至今音信全無。

 

他同時正撰寫計畫書,申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以改良臭氧機及自行研製魚飼料。雖然申請未知結果,但他說,多年來早已習慣面對挫折。

 

他提到,營運首年因無足夠收入,要靠繡眉維生,在放棄前夕竟獲舊友借出五十萬購買魚苗投產,「多年來共有五至六名有心人,在關鍵時刻出手解困」,更令他醒覺「人生有不同功課」,「只要心存正念做好,堅持不放棄,上天總有安排。」

 

早前,他風塵僕僕,先到日內瓦領獎,又到加拿大多倫多參加食品展,雖然獲編排在邊緣位置,展覽中更遇停電尷尬事,但能讓「香港製造」的本地水產晉身國際舞台,已是極大鼓舞,證明其心血沒有白費,亦反映只要用對方法,本地養魚業仍有可為。



Posted on 10 Oct 2023.

Tag cloud:

養魚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