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財政預算案》宣布,特區政府在持續進修基金(下稱基金)實行「優化措施」,將提高資助上限,由每人一萬元增至兩萬元,更將申請年齡上限提高至七十歲,為有志進修的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基金更將擴大資助課程的範圍,其中不少新課程,包括手遊開發課程、生態旅遊課程等,均為進修人士熱門之選。今期《Jobmarket》訪問相關課程機構,了解這些新興課程的特色、市場需求,與及學員的就業前景。
持續進修基金(下稱基金)昨天正式推出「優化措施」,政府將為基金額外注資八十五億元,提高基金資助上限,由每人一萬元增至二萬元,過去曾開立基金帳戶的市民亦可申請,預計六十一萬人受惠。政府將擴展課程範疇至資歷名冊下登記的課程,涵蓋共三十一個範疇,如物流、金融、商業服務、旅遊、語言、設計及創意工業等,逾一千個課程供進修人士選擇。
基金發言人指,截至2019年1月31日,報讀有關語文的基金課程人數最多,佔申請人數約百分之三十七。大部分申請資助的年齡組別為十八至二十九歲,佔申請人總數約百分之六十,而報讀為期一年以下的基金課程的人數,約佔總申領發還款項人數的百分之九十。
手遊開發成熱門之選
近年手機遊戲課程亦被被納入基金資助課程範圍,皆因手遊已成為大眾恩物。每人的智能手機中,總會備有一兩個手機遊戲,創造手機遊戲除可滿足興趣外,甚至有機會藉開發遊戲賺錢。科域資訊教育中心開辦Diploma in Creative Mobile Game Design(創意手機遊戲設計文憑),該課程導師Vincent Lam表示,主要教授學員如何開發手機遊戲,「每堂會介紹不同類型的遊戲,由淺入深逐步使學員了解遊戲的運作。」他又指,課程會讓學員「實戰」,學習創造遊戲並連接至手機,再測試遊戲在手機的實際功效,如手機傾斜度、Multi-touch等。
Vincent稱,課程共二十堂,每堂三小時,學員以有正職的三十多歲人士最普遍,「年齡由十五歲至六十歲不等,年紀最小甚至只有小六程度。」他曾在動漫電玩節中,看到畢業學員展示自行設計的遊戲。「學員畢業後,可與他人合作開發遊戲;亦有部分學員會加入遊戲公司。惟目前香港遊戲開發市場小,投身行內的人數不多,故學員以業餘性質為主。」
除了手遊課程吃香,近年AR/VR相關課程亦成為進修增值人士的寵兒。職業訓練局高峰進修學院開辦了三個與資訊科技(IT)相關的短期課程,包括Certificate Course in AR / VR Game and App Design and Development(擴增實境/虛擬實境遊戲程式的設計及發展證書課程)、Certificate Course in 3D Game Character Modelling and Animation(3D遊戲人物造型及動畫證書課程)、iPhone iPad Apps Development,讓資訊科技界別人士可追上行業潮流、提升自我競爭力。該學院訓練顧問朱隆恩指,學員皆以進修人士為主,當中iPhone iPad Apps Development佔課堂比例最多,「iPhone iPad Apps Development的性質相對commercial(商業性),學員大多對電腦程式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們希望認識IOS系統,例如作業系統的環境及開發等。」
朱隆恩指,Certificate Course in AR / VR Game and App Design and Development會教授學員利用AR及VR技術,進行遊戲的設計開發,如令他們知道使用哪種工具;Certificate Course in 3D Game Character Modelling and Animation教導學員運用軟件,創造出3D遊戲人物的立體模型。他續指,課程每堂三小時,一星期兩天,為期大約五星期。課堂會在晚上進行,時間上配合進修人士。
基金涵蓋部分碩士課程
除了坊間開辦的文憑課程外,現時部分大學亦將課程科目納入基金資助內,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理學碩士的「電腦遊戲軟件製作」亦獲基金涵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講師柯兆恒表示,該科目着重於電腦遊戲軟件製作的編程,讓學生認識開發的過程,並對遊戲技術各方面進行分析。
「學生可了解到遊戲引擎(Game engine)的原理,也能在課堂利用電腦逐步製作遊戲出來。」他續指,學生掌握遊戲概念及原理,例如創造出遊戲場景等,最後會製作出一隻Demo出來,如同簡單小遊戲。」
柯兆恒又指,本學年有三十多位學生選修該科目,其中有七至八位同學申請基金。該科目設有考試,申請基金者的出席率須達到一定要求,才符合申領資格。他認為,現時很多平台如App Store、Google Play,遊戲開發者把作品放上去,「作品能夠因此接觸到全世界,但同時會面臨很大的競爭。」
IT人士盼增資助範圍
隨着本港對資訊科技的需求愈益增加,現有基金課程中,包含相關內容及元素亦有所增加,並因應課程內容和涉及的行業特質,分布在其他範疇的課程;資歷名冊下十四個學習及培訓範疇中,亦包括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範疇的課程。基金預期將來會開設更多不同類型的進修課程,如創新科技、金融科技等範疇也會被納入基金資助中,增加市民持續進修及提升技能的選擇。
金融科技公司Austreme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周耀祥坦言,IT業的知識日新月異,從業員須不斷進修,以掌握行業最新趨勢,如近年的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技術等。
他指,約四十歲至六十多歲的資訊科技從業員,雖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但technical skill(技術能力)較年輕從業員遜色,故此亦同樣需要進修增值。現時網上不乏一些遙距課程,如由史丹福大學等海外知名大學開辦的網上免費課程,但學生如希望獲得證書,則要繳付數百港元。
周耀祥表示,如果持續進修基金範圍擴展至網上課程,將會減輕從業員的負擔,但認為政府要做好監管角色,減少濫用基金的情況。
考取國際認證資歷 拓多元發展路徑
除了資訊科技受大眾歡迎外,自2003年沙士後,許多與生態旅遊相關的戶外活動陸續於本港出現,亦吸引了不少港人參與。香港生態旅遊專業培訓中心總經理謝宇德(Derek)表示,該中心於2005年起,開辦了七個可申請基金資助的課程,「我們參考了澳洲、加拿大、台灣及中國內地對生態旅遊的理念,發現生態旅遊可發展出各種分支旅遊,故中心開辦了與自然生態相關、提供高質素的專業課程。」
該中心開辦的課程中,以「生態旅遊證書課程」及「自然生態攝影旅遊專業證書」較受歡迎。Derek指,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主要傳遞生態旅遊的核心理念,以不同主題課程如野生動植物、濕地、自然景觀等,加深學員對自然生態的認識;亦會教授解說、行程設計、危機處理等應用技巧。學員最後會進行模擬解說考核,經專業導師評核後,便可取得相關證書。
他續指,現時該中心較多三十五歲以上的學員,年輕學員相對較少,包括畢業生、自由工作者、教師、社工及以戶外活動為工作的人士。Derek表示,除了一般生態旅遊團的領隊及導賞工作外,從業員也有多元的發展方向,如策劃具教育元素的生態活動、設計生態旅遊路綫,或與自然生態相關的教材課程、提供教學培訓等。
該中心與支持機構綠恒生態旅遊緊密合作,開設Eco-guide Travel人才發展計畫,培訓更多畢業學員成為專業生態旅遊從業員,並提供行業發展實習,「他們會先觀察資深領隊的導賞過程,了解工作模式及所需技巧;學員會進行實習,通過審核後便可成為初階導賞員。」學員具備相關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可投考「EcoGuide」國際生態導賞員認證資歷,取得業內對人才要求的基準,「為學員訂立生態導賞員認證制度,成為進階、資深,甚至專家導賞員,擴大個人晉升的機會。」
進修生態旅遊 導賞員錢途佳
生態旅遊與文化歷史有密切關係,為鼓勵更多人投身生態旅遊行業,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於2005年亦開辦了可申請基金資助的「自然與文化深度旅遊證書課程」。該課程主任陳小芬(Sophie)表示,中心於每年春秋兩季開班,每班約二十人,「通過十堂理論,包括講解深度旅遊的概念與實踐、遠足安全、探索香港鄉郊歷史及文化古迹、探究香港地質岩石、認識香港濕地、香港樹林及珊瑚生態等,以及三次戶外考察,從而增加學員對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的認識。」
Sophie指,該課程較多約四十至六十多歲的學員,亦有年輕學員報讀。「有少部分學員為現職生態旅遊導賞員,當作在職進修;每年僅一至兩名畢業學員會投身業內。」隨着愈來愈多市民參與本地生態旅遊,她強調,導賞員須具備帶領經驗及豐富生態知識,「導賞員可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主要帶領參與者欣賞自然生態,並介紹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等知識。」
隨着參與者對導賞員的知識水平要求提高,該課程導師鍾澤垣表示,資深導賞員會從自然生態、文化、地質、歷史等各方面,向參與者傳授自然生態的資訊及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生活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及影響,藉以進行反思。」他續稱,現時業內約有一百名生態旅遊從業員,有不少生態旅遊公司會培訓年輕人,「他們一般從助理開始,跟隨具備相關經驗的導賞員,學習帶團及講解技巧。」
Sophie指,導賞員以日薪計算,約七百至一千五百元不等;語文能力較好,如能以流利英語導賞的,日薪可達二千至三千元。薪酬受淡旺季及受僱形式影響。」她續稱,導師也會通過展示樣本及圖書,藉以提高課程的生動性;機構亦計畫調整課程內容及考察地點,提高吸引性,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增加對生態旅遊的興趣。」
Posted on 02 Apr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