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之餘又能兼顧工作,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帶着一台電腦、一部手機橫跨地球的「數碼遊牧」(Digital Nomad)近年成為熱潮,截至上月初,全球已有四十多個國家推出「數碼遊牧簽證」,允許遙距工作者在該國逗留九十天至五年,體驗移民後的生活,並刺激當地消費。有學者指出,政府應把握機會,及早發展相關策略,以創新方式吸納海外人才和長期旅客;另一邊廂,部分港人因本港物價高、節奏急促,近年成為「數碼遊牧」出走,以香港的收入在外地消費,換取更高品質的生活質素。
「數碼遊牧」可被界定為遊走世界的遙距工作者,既可以是自由業人士,也可以是受僱於企業、但被允許在異地工作的全職員工。流動通訊技術的進步,加上疫下遙距工作普及化,進一步推動「數碼遊牧」成為全球現象,隨着相關族群持續增長,現時已有逾四十個國家推出「數碼遊牧簽證」,容許簽證者停留當地遙距工作,部分更可豁免繳稅。
逾40國推「數碼遊牧簽證」
哈佛商學院副教授Prithwiraj Choudhury在《哈佛商業評論》撰文,指疫情下旅客減少,部分以旅遊業為重心的國家,因而推出特定的「數碼遊牧簽證」,另有數個歐盟國家將遙距工作納入短期工作簽證。他分析,「數碼遊牧」在中短期能刺激當地的商務旅行,並成為不同地區之間交流知識和資源的催化劑,促進協作、刺激創新。
「香港有空間發展『數碼遊牧』。」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黃岳永認為,「遊牧」是提升香港競爭力和生產力的創意方法,「香港搶人才的方法較為傳統,不是二百萬年薪才叫專才!」不少地區在發出相關簽證前,均要求申請人提供非當地的就業和自僱證明,以證實有持續賺取收入,部分更設最低薪金限額,確保申請人能負擔當地的生活開銷,以保護當地勞動市場。黃岳永說,「即使來港的『遊牧』仍為自己國家工作,但只要他在港生活消費,都有助提升GDP (本地生產總值)。」
葡建「數碼遊牧村」吸客
黃提到,全球不少城市的人口持續遞減,若要為往後十年至二十年的經濟謀出路,增加人口尤為關鍵,「人口多了,消費力和生產力也會增多。」他相信,未來不少國家或會放寬對「數碼遊牧」的移民限制,形容「有高端人才更好,但一般工作人口也值得吸納」。事實上,部分國家早已掌握先機,在非主要城市和村莊,開拓專為該族群而設的設施。葡萄牙去年用半年時間,在小島馬德拉的村莊建「數碼遊牧村」,以自然環境、實惠住宿、免費共享空間和Wi-Fi(無綫網絡)作招徠,營運不足一個月,已有近五千名「數碼遊牧」在網上預約入住。 但香港是否適合「數碼遊牧」居住?翻查由「數碼遊牧」調查票選的「最受歡迎數碼遊牧城市」,香港排全球第一百九十七位,遠低於清邁、首爾和高雄等地,當中較受劣評的人均消費指數,若居於市中心含私人房間的旅店,加上每日在外解決三餐,平均每月須花費近三萬元,另亦被批評空氣質素差、較難結交朋友和醫院服務欠佳等。
港物價令「遊牧」卻步
根據「數碼遊牧」的社群網站統計,「遊牧」來港的最高峰期分別是2017年4月及2019年1月的二千二百人,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1月則有一千六百人,及後已斷崖式下跌「清零」。相比下,到訪泰國、印尼熱門城市的「遊牧」,近期每月可達八千至一萬名。
有港人透露,曾在印尼「遊牧」時,好奇問及外國「遊牧」對香港的興趣,有人指因「物價與生活質素不相稱」卻步,也有人說,近年本港發展停滯不前,「不是香港不好,是其他亞洲城市太讓人驚喜了!」
另一邊廂,本港近年有不少青年及中年人成為「數碼遊牧」出走。港人Stephanie Lee自2018年起成為「遊牧」,她說在香港人多、壓力大、租金貴,現時她對生活有更多靈活性和控制力,「去另一個國家,我可以減少上班時數,但擁有更高的生活質素。」
「港遊牧」三個月歐遊19城!
Stephanie通過社群編輯、數碼營銷和經營電子商貿,每月平均賺取七千至二萬多港元,但一星期只須工作三至四小時。四年來,她遊盡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和秘魯。她指,目前未在南美洲見過港人「遊牧」,但網上工作機會多,加上愈來愈多國家推出「數碼遊牧」簽證,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港人成為「遊牧」。
港人Tiffie則在今年4月投身「遊牧」行列,從事市場營銷工作的她,疫下已在家工作兩年多。由於本身是自由工作者,她思考在其他國家遙距工作的可能性,適逢當時泰國重新開放,便決定到清邁「遊牧」。逗留兩個月期間,她結識另一位港人「遊牧」,兩人結伴到摩洛哥,更在短短三個月遊歷歐洲十九個城市,「在香港,感覺『生活』都是別人的,我只有『生存』,但人生累積到一定程度的資歷和金錢,其實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
「『在自己選擇的地方,做自己選擇的工作』將是未來大趨勢!」黃岳永說,「數碼遊牧」不再局限於特定專業,建議港人可以思考,其工作能否分拆為不同項目(Projects),又能否接不同公司的項目成為「個體戶」,再探討在家工作,甚至在全球多個地區遙距工作的可能性,「是時候要改變思維了!」
Posted on 13 Dec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