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專題文章

醫學院偉人 盼人工智能打破局限迎機遇

醫者仁心,醫者匠心,中大醫學院新任院長趙偉仁兩者兼具。從開創多項手術新紀錄,為消化系統癌症患者帶來希望,到推動醫療機械人技術發展,趙偉仁不斷拓展技術疆界,期望開發更精準、安全的治療方式,提升整體醫療質素,以創新造福病患,培養新一代醫生傳承理想。雖然未來仍充滿未知,但他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助醫生突破更多限制,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堅信,只要我們敢於夢想,我們所想像的終將實現。」

 

「上任首日我如常做手術,為一位病人進行了腹腔鏡切除胃部間質瘤。」趙偉仁今年2月接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職,他坦言工作繁忙,要管的事更多了,但因自己較為「貪婪」,不願捨棄以往的工作,故仍會參與長達七至八小時的手術,並抽空到醫院看診巡房。他認為,只有保持臨床實踐,才能真正了解前線醫護人員的需求和病人的困難,希望起到帶頭作用,培養出有醫德、有知識、有技術的醫生。

 

趙偉仁的成就,與他的仁心仁術有莫大關係。事實上,他2003年遠赴日本深造,也是以病人為依歸。那時他發現上消化道癌症如食道癌的患者預後情況不佳,即使以手術配合化療降低復發機率,五年生存率只有約20%,「做到最好也改變不了病人命運,是令人沮喪的事。」 於是,他跟隨日本名醫井上晴洋教授學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並將該技術引進香港,為治療早期消化系統癌症帶來曙光。其後,他先後完成多項突破性的手術,包括2010年進行香港首個經口無創內鏡肌肉切開術(POEM),2011年推行全球首個利用機械人的胃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以及2020年完成了全球首宗機械人輔助的大腸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 小題:

 

須聯多間公司組完整產業鏈

在他看來,醫療遠不止於此,需要跨學科協作,以開發更先進的治療方案。回顧他曾與時任校長沈祖堯商議,在大學發展醫療機械人,獲得支持後成立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推動醫學工程。在物色人才期間,邀得歐國威教授加入;歐也是中大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在美國一間全球頂尖的醫療機械人公司任職多年。

 

在趙偉仁與歐國威的推動下,中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獲政府InnoHK資助,於2020年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MRC),為亞洲首個手術機械人臨床實驗基地。與此同時,團隊另設一間外科手術機械人公司,數年前已設計並完成一套系統,經動物和屍體測試,2022年8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展開臨床試驗,已完成55例手術。該系統也在內地完成泌尿外科手術研究,正待國家認證,通過後即可推出市場,供醫生使用。

 

趙偉仁指出,香港要發展醫療機械產業,需串聯多間公司組成完整的產業鏈,「單憑大學研究,難以將技術轉化為實用醫療產品。大學只能驗證概念的可行性,但真正臨床應用,須由專業公司完成產品化、認證、銷售等各個環節。」

 

他舉例,醫療機械人系統有一點五萬個部件,全部自行生產設計,方能掌握關鍵控制,過程中需反覆進行動物和屍體測試,並徵詢外科醫生的意見反饋,最終通過複雜的認證流程才能推出市場,「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連外國知名醫療企業亦經歷漫長積累。」

 

港市場有限 兩地合作可互補

香港市場規模有限,趙認為,兩地合作能夠互補,香港在創新理念和研究有優勢,醫學院更是國際知名,為科研提供了平台,「但研究成果也需要落地應用,製造優質兼價廉的硬件,無疑在內地才能做到;有祖國作後盾,已佔盡先機,擁抱大灣區的發展模式非常重要。」

 

相較由AI獨立進行手術,他相信下一代技術將是「鋼鐵人(Iron Man)式」的人機協作模式。他以電影中智能管家Jarvis為鋼鐵人提供資訊和方案為喻,指未來AI系統將能為醫生提供精準的輔助診斷和手術建議,「實際上臨床已有初步應用AI,能在大腸鏡檢查時準確識別和標示出瘜肉,現時需要再精準的是場景,若能收集數量龐大的手術影像並進行深度學習,或可實時分析出最適合下刀的位置,並提示安全路徑,避開要害。」

 

若能廣泛應用,是否意味當醫生的門檻會逐步降低?趙說,「對無經驗的醫生而言,AI猶如一位師傅,從旁引導你做手術,但判斷和操作仍由醫生主導。」此外,外科醫生的「手藝」容易因年齡漸長影響,出現手震、視力變差的情況,機械輔助可克服此問題。然而,他亦指出,「手術關乎病人性命,要確保安全地完成手術,需經周密考量」,如同高齡駕車的危險性。

 

無可置疑,醫生所需的技能或已有轉變。趙提到,中大醫學院新學年增加了學習新技術的課程,涵蓋AI等範疇,「學生需要了解AI的基礎理論和在醫學上的應用範圍。」他強調,「AI會成為醫科生必須掌握的知識,等同DNA(基因)一樣,好好運用能突破人手操作的限制,提高醫療服務質素。」

 

部分人尚對此等創新抱有疑慮,但趙偉仁自言,過去受科幻小說和電影如《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等啟發,勇於開拓未知領域,「正如畢加索所說,你能想像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 Everthing you can imagine is real)。」

 

研微型機械人於消化道治療

從1999年首有機械人手術系統,發展至單孔手術機械人,演變成可進入腔道,二十年來有關技術不斷遞進。趙偉仁認為,微型機械人將帶來革命性創新。他指,團隊正開發深入狹窄消化道的治療用微型機械人,可投放幹細胞或鏢靶藥,並探索用作溶解血栓,「未來外科醫生將扮演出謀策劃的角色,鎖定目標病灶,操縱機械人給予藥物、幹細胞或基因療法。」

 

對趙偉仁而言,今日的研發工作,是為了讓後代享受到更精準的治療,「我堅信,只要我們敢於夢想,我們所想像的終將實現。」

 

冀招募更多人才 

推動醫學院再攀高峰

趙偉仁暢談未來藍圖,冀藉培育、邀請和挽留人才,推動醫學院再攀高峰。「有賴前人種樹,學院前景可期。」趙偉仁說,去年底中大獲政府撥款,將在大埔第三十九區興建全新教學科研綜合大樓,預計三至四年內竣工,正在其五年任期內,「所以我必須更積極地培育、邀請和挽留優秀人才。」

 

過去十年,學院推行了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課程,成功吸引部分醫科生投身研究領域,部分在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趙指,「如今踏入收成期,我們對他們寄予厚望。」近期,他到英國探望舊生,有三名來自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均打算明年回港工作。此外,學院設有恆常的人才招募計劃,在全球廣納賢才,最近更與醫管局赴倫敦進行招聘,已有願意回流香港從事科研的人選。

 

留才方面,趙透露,學院有更清晰多元的職涯規劃,成立了嶄新的教學專業路徑,滿足熱衷教學的人才,同時讓醉心研究者毋須投放過多精力兼顧行政和教學工作。

 

他期望能帶領中大醫學院再創高峰,「有競爭才有進步,我會密切關注全球排名前二十的頂尖學院,了解他們的做法,希望把學院提升至同等水準。」



Posted on 28 Jun 2024.

Tag cloud:

中大醫學院 人工智能 趙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