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擬向境外公民徵收入息稅,意味在港工作內地人日後未能享受本港低稅率,倚賴內地專才的創科、學術及金融界恐面臨人才流失。本地創科業界多年來與深圳科技公司搶人,新政策下,本地公司須大幅調升內地員工薪金,方可保持薪酬競爭力,但此做法將引致同工不同酬,掀起港人員工不滿,業界形容情況四面楚歌。此外,縱然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極具吸引力,惟人事顧問擔心,香港失去低稅優勢將成為留港工作多年的內地人離開的催化劑,中高層人員或回流至內地的金融公司。
內地擬向在香港及新加坡工作的內地人徵收個人所得稅,有傳在港中資金融機構已通知外派到港的內地員工報稅,並須根據內地稅率,補交稅款差異,消息最近成為「港漂」圈內熱話。據了解,目前政策主要針對國企,但國家稅務總局在今年1月發布公告,訂明境外居民個人所得稅政策,外界擔心,內地日後將仿效美國的做法,向所有在外地工作的國民實行全球徵稅,措施一旦實行,本港吸納人才恐更加困難。
據了解,本港過去五年共向三十四萬名內地公民發出工作簽證,惟其中包括不少低技術勞工,業界更關注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畫」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來港工作的內地人,兩個計畫過去約九成的申請者均為內地人。根據入境處數字,去年有八百七十四人經前者獲批來港,後者人數則約一萬零八百人。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畫」來港人士,超過一半從事「金融及會計服務」與「資訊科技及電訊」行業。
加薪留人或掀同工不同酬
科學園科培網絡會長李治緯的公司主力人工智能研發及應用,目前聘請五名內地人,他們均為本地大學畢業,學歷達碩士或以上。他解釋,內地人的學術成績及服從性較高,受本地創科企業僱主青睞,惟人工智能專才渴市,其公司員工不時遭內地企業高薪挖角,因此,一旦在港工作繳交的稅款與內地無異,考慮到香港生活費比內地高,港企要留住內地人更加困難。
李治緯直言,內地一旦全面實行新稅務政策,內地員工將會要求加薪以補貼額外稅務開支,惟加薪將引致內地與香港員工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情況變得兩面不討好。他形容,創科業界目前四面楚歌,「近年已經少了內地人來港讀大學,加上去年的社會事件,內地家長更加不想子女來港讀書及工作,現在再有新稅收政策,日後願意留在香港的內地人只會更加少。」他直言正考慮到印尼及馬來西亞尋找合適的人才,惟全球疫情肆虐,招聘工作至今未能開展。
學術界薪酬稅率相對不高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副會長湯浩然認同,具備生物科技及資訊科技專業的內地畢業生,在深圳不愁找不到工作,此外,內地人亦要居港滿七年,才可獲得永久居民身分,以減省向內地繳稅的開支,需時較長,他估計將連帶影響來港就讀大學的內地學生人數。
不過,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表示,內地生來港多數選擇從事工程、理學或醫科研究工作,來港原因通常是看中院校名氣或研究項目,即使大學不代繳稅,該內地生所獲的薪金及相應稅率不高,應屬可接受範圍之內。
相比起創科業界,金融界則傾向以銀彈政策留住具實力的內地人。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寶林指,近年其公司於投資、資產研究及營運部門聘請的內地生漸增,目前相關部門有逾半人有內地背景,若員工須付的稅項增加,他有心理準備會代繳全數或一半,「業內許多中資高層是內地人,住宿或稅項皆是公司代付的福利。」
金融界或代繳全數或一半稅
龐寶林續說,剛畢業的內地生薪水未算太高,但不少人求職時已持有碩士學歷,甚至具備特許金融分析師及會計師牌照,加上其公司積極拓展大灣區市場,故近年更偏好聘請內地出身的畢業生,「內地人有語言優勢,可能又有大企業聯繫,雖然公司負擔加重,但只要留得住精英就值得,我也相信他們可以幫公司把錢賺回來。」
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認為,內地一向對其國民有境外徵稅的要求,按目前的資訊,他相信在港內地人只是繳付中港稅項差額,而非雙重徵稅。此外,香港有較多職位空缺供內地財金界從業員應徵,但在外國則較少公司對內地人有需求,故他相信,內地人會繼續在港工作。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認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持續吸引有志投身金融業的內地人來港工作,但這批內地人在港累積一定管理經驗後,將受到內地金融公司青睞,她擔心徵稅將成為內地人離港的催化劑,加速他們回流內地。她認為本地公司應有心理準備,未來要留住內地人才,須提供代繳稅款等員工福利,「情況就如以前不少公司都會用代繳稅款的方法,鼓勵香港人返內地工作。」
倡為稀缺境外人才 提供稅務補貼
創科業界建議港府為稀缺境外人才提供稅務補貼,以維持本港吸引人才的能力。
內地省市政府不時以稅務優惠、房屋及子女教育津貼等政策,吸引本港及海外人才到當地工作,如深圳市在7月初公布,為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提供稅務優惠。以應課稅額達人民幣一百萬元為例,經補貼後實際須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十五萬元,稅率與香港百分之十五的薪俸稅標準稅率相同。科學園科培網絡會長李治緯認為,港府應考慮效法內地市政府的做法,為內地來港專才提供稅務補貼,否則難以跟內地競爭。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亦指出,初創企業財力有限,難以為內地專才提供薪酬以外的稅務補貼,如無政策協助,本港創科企業未來要聘請內地專才難度更高。
Posted on 01 Sep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