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過電影《幻愛》。電影是一個疑幻似真的愛情故事:一個有患上精神病的人愛上另一個感情受創的人 。
幻愛之「幻」,不但指幻聽或幻覺,也可能指心理分析學(Psychoanalytic )中的幻想(Fantasy)或幻象(Phantasy)。
幻愛之「愛」,不但是男女間的愛,是人承受着對父母愛的期望,或愛的幻滅以致遺憾和傷害,追逐和逃避,徘徊不定。
這篇不算影評。我也不太懂評論電影的拍攝或說故事手法。早前也看了台劇《想見你》,感覺人的身分可以如此幻變不定。對的,我常跟年輕的輔導員說,人性和情感從不是綫性的,卻是非常立體,像是扭計骰,立體而千變。請不要輕易簡化。
同行空間
最深感受是,一面看一面浮現過去見過很多很多個案的片段和面容,心中有些酸,同時心中默默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今天仍能過得好,感受精神或情緒病患者的困境和悲情,如何被人「物化」丶「個案化」丶「樣版化」(特別在香港這地方)。 心理輔導的同行,是一生一世的。他們的片段會永遠殘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即使不會再見,但驟然會想起,會祝禱,會記念,直至我離開世界的一天。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04 Aug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