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由無數的失去(Loss)組成,換句話說,我們一生不斷經歷大小不同的失去經驗,例如死亡或悲歡離合等。同時,我們都想逃避和防止種種失去的發生。
肺炎疫情肆虐下,我們在非常時期過着非常日子,生活失了常態,真希望找回一點「日常感」,就是一份習慣、熟識和可控制的感覺,否則我們會失去方向、目標和存在感。以下是我在最近輔導過程遇見的例子。
「我每天只想抱頭大睡,不願做任何事。」一位碩士生在電話中對我說。他呆望堆積如山的功課,提不起半點勁。他發現生活原來需要一個框架,失去了生活日常,如同失去了焦點和方向。眼見死綫一日一日接近,內心的焦慮就愈來愈大,動力反而愈來愈少。動力從哪裏來?往日他有同學同行,但今日與人的隔絕,令他完全失去支持和動力。
「我彷彿失去了整個學年,無法討回。」一位中學生沮喪地說。大部分同學都無心向學,逃避網上課程和功課。他卻心想失去了一整年學習,儼如耗了一年的青春。他最害怕別人問「你做過甚麼?」因他完全想不到一件有意義的事,活着變得沒意義,失去一份存在感。
「孩子為了打機廢寢忘餐,怎辦?」我在網上接觸到一位家長,他感到極之不忿。當家長上班,孩子也通宵達旦地打機。有些家庭更變成困獸鬥。原有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誤解沒解,分歧仍在。這時候很多家庭失去了實際和心靈的空間,大家渴望走出去透透氣,過過冷河,方能回氣面對家庭張力。
有人說,失去才懂得珍惜。可能,我們在這非常時期會悟出一些道理,就是確認過去的生活已經很幸福,要學懂珍惜。又或者,藉此機會重新排列生活上和關係上的優次,甚麼人和事對自己才最重要呢?
註:所有受導者會以「他」稱呼,避免辨識性別身分;同時內容已獲他們批准分享。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07 Ju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