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日式生活,我自然想起無印(不是植入式廣告)。無印代表簡約和自然。其實無印都是來自日本深藏的文化底蘊。以下,讓我向大家介紹日本兩大文化底蘊。
第一個是支配着日本人的品味與審美規範的古老理念——「侘寂」。「侘」(Wabi)指哲學上的空虛感,之後引申為「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而「寂」(Sabi)是指人性上的寂寞感,也代表「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空虛寂寞的枯淡美;典型的例子有「櫻花短暫的綻放」或「一期一會」,彷彿一生中同樣的光景不會再有第二遍的意境。所以,人要一面學懂珍惜當下,也同時學習放手和「斷捨離」。
至今,「侘寂」發展成為一種簡樸、克制的欣賞方式。它代表了一種以較輕鬆的態度看待短暫、自然和憂鬱,喜愛世間萬物的不完美和缺陷,從建築到陶器再到插花均是如此。與其說「侘寂」是一種審美眼光,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就是看出當下的美好,知足而不用太執着,太強求。
另一種日本重要的文化底蘊叫「里山文化」。里(Sato),即平原(日文為「里地」);山(Yama)指高山(日文為「奧山」),里山就是平地和高山交界或結連的境界,即自古以來人類依山而建造的生活圈:村落與山林、農田與樹海並存,也是養育世世代代與自然共生的人類的地方。人類靠着清甜的山水、鮮摘的野菜、親自捉的魚,圍爐而樂,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係。意思是,人與大自然是共生的,兩者互相依賴,人類不能過分開墾,消滅大自然,否則同時消滅自己。
表面上,里山文化好像一種環保意識,其實它有更深遠的意思──重點是「結連」與「共存」,當中有你才有我,有我才有你,說明了人不是大自然或別人的霸主彼此是平等的。里山文化的真正內涵,是尊重和謙卑。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着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着)。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12 Nov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