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症令本港湧現近二百家口罩廠,但疫情尚未完結,本地生產的口罩已因產能過盛迎來「爆煲潮」,廠商紛紛減產、停機避免存貨堆積如山,甚至開始轉讓生產綫。不願被淘汰的廠家最近紛紛轉型,包括推出彩色或有圖案的口罩,將口罩蛻變成時裝,有廠家趁鋪租便宜搶攻門市,讓消費者體驗口罩生產,並研究與本地旅行團合作,加入參觀口罩廠的行程。有中小型口罩廠則與其他口罩公司合併接單,盡量縮短生產時間,掙扎求存。
今年初本港一度爆發口罩荒,激發大批港人自發建立生產綫,業界估計,本港口罩廠達二百家,以一條二十四小時運作的生產綫,每日口罩產量約八萬六千片計算,本港口罩廠每日產量保守估計逾一千七百多萬片,是本港人口的兩倍多,足見口罩產能過盛。事實上,市面上早已不乏一盒五十片裝的口罩,以低於百元出售,與本年初索價二、三百元相距甚遠。
內地口罩廉價傾銷 企業定單減
中科興業董事總經理潘焯鴻今年3月在土耳其設廠,向本港供應口罩,他坦言自9月中開始,生產綫由二十四小時運作改為十二小時,產量減半。他將矛頭指向大量內地劣質口罩在港傾銷,令本地業界難以生存,「香港製造口罩成本最低也要一元多,內地口罩用上質素差劣的熔噴布,成本低至兩毫,內地口罩一盒五十個以三十元出售,也有可觀利潤。」
本土好罩創辦人禤彥勳指出,疫情初期主要接預售定單,包括向大公司供貨,其工廠需加大產能應付需求,惟隨着疫情緩和,不少企業又自設生產綫,公司定單數目大減,「以前單是有公司單,一個月至少做十多萬隻口罩,但現時只能做散客生意、靠熟客回購。有些行家接不到單,也只好停廠熄機。」他續指,行內只有二十條口罩生產綫獲政府資助,其他口罩廠卻連保就業計畫資助亦無法申請,「我們已是最早一批成立的口罩,但最快都要4月才招聘人手,根本提供不到強積金證明。」
藥房超市拒上架 轉戰展覽場
口罩網店「口罩蒙面俠」負責人陳冠銓也知悉,自8月起,不少口罩廠由聘請三更工人二十四小時運作,縮減為一更,甚至是停機。口罩廠大多通過分銷商及藥房賣貨,惟最近紛紛租用地鋪作散貨場,甚至是參加展覽促銷,「這些都不是好兆頭,證明分銷商及藥房都減少取貨。」同時,陳冠銓接獲口罩廠查詢亦有增加,由9月的四家增至10月的七家,期望口罩可在其網店上架,「如果是傳統藍色口罩,我會直接告訴他,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同類產品),即使放上我的平台也不會有人要。」
口罩供過於求,本地零售店亦減少本土口罩上架。不願具名的本地口罩廠商稱,連月爭取於藥房、連鎖零售店及超市上架口罩卻不果,「他們不太支持香港製造的口罩,入貨時寧願選擇利錢較多的內地貨或日本貨。」故其公司的口罩在網上銷售外,亦只能於部分便利店零售。
為掙扎求存,口罩商紛紛尋求轉型方案。6月已推出彩色口罩的Good Mask,其行政總裁李秉峰坦言,本地口罩生意競爭激烈,高峰時香港有多達二百家口罩廠,故他認為,若要突圍而出,須從口罩花款及顏色入手。經營中小型口罩廠的張小姐(化名)認同,如果繼續生產傳統藍色口罩,難與其他口罩品牌競爭,故轉推彩色或有圖案的口罩。
推少片數包裝 低價利出貨
由於產量難與大廠相比,加上採用不同顏色熔噴布的成本較高,張小姐想到推出每盒二十五片的包裝,將每盒售價降至一百港元以下,結果顧客相當受落,「很多客人都不想囤貨,但又想試戴不同圖案,所以我們便應他們的需求,推出片數較少的包裝。」
本土口罩市場出現飽和,張小姐知悉,兩個月前已有口罩廠以匿名形式,轉讓口罩生產綫,「這些賣家很可能已回本,不想再與其他口罩廠鬥下去。」她預料,明年初將有不少口罩廠「縮皮」,甚至陸續有人出售較值錢的無塵車間,「好可能轉做室內種植,至少有第二條出路,不至於血本無歸。」
為催谷生意,近期愈來愈多本土口罩廠承租核心區商鋪,開設專門店售賣口罩,其中「口罩工廠」10月於尖沙嘴開設MF Living概念店,將口罩生產綫搬到門市,讓消費者體驗口罩生產,吸引大批市民到場。口罩工廠創辦人唐先生認為,口罩已成為時裝一部分,故於門市一次過推出二百四十種不同顏色及款式的口罩,以全新零售方式銷售口罩,同時打造品牌形象,「既然要開門市,就要將創意放進產品,做一些無人做過的事情。」
中小企宜聯手開店合併接單
開設門市雖有助口罩銷售,但李秉峰指,生產規模小的廠商難以供應足夠貨量予門市零售,故仍須靠其他方法開源。陳冠銓亦建議,中小廠商聯手開店,分擔成本,「十家公司每人十款口罩,加起來就有一百款,符合香港人想買不同款式的需求。」
低價促銷以外,中小型口罩廠對散貨亦無計可施,張小姐表示,唯有盡量縮短生產時間,以及與其他口罩公司合併接單,「除了口罩原材料,人工及租金開支都很大,生產成本很難下降,所以現時接到產量高的定單,我與其他口罩廠都會分工合作生產。」
隨着本地旅行團加入參觀口罩廠的行程,唐先生亦期望可與旅行社合作,互惠互利,「最近都有數家旅行社找我們,希望刺激旅遊業,同時讓人認識香港製造的口罩生產過程。」
空運認證成本高 外銷愈見困難
本地市場以外,不少口罩廠亦有將香港製造口罩出口至海外,惟空運成本不斷增加,加上日本、台灣等恢復口罩出口,本土口罩外銷愈見困難。
Good Mask有將口罩出口至歐洲、加拿大及澳洲等地,其行政總裁李秉峰直言,外銷口罩至不同國家,須按不同地區的規定獲得證書認證,涉及不少投資金額,小規模廠商較難負擔。不願具名的口罩廠商則指,各國口罩廠都想外銷找生意,但本土口罩製作成本高,即使有門路外銷,亦難以與其他國家的口罩廠競爭,「論口罩價錢及生產經驗,香港製造的口罩與內地、日本及台灣根本無得比。」
有將口罩銷售至歐洲的潘焯鴻表示,當地已有商人陸續建立口罩廠,供應增加令口罩價格大減,難以應付高昂的空運成本,「如改用船運,口罩長期存放於高溫的貨櫃內,會影響熔噴布靜電效能,導致品質下降。」
Posted on 15 Dec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