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上月放榜,繼續求學是主流出路,不過對部分人而言,本地升學不再是首選。教育局的統計揭示,去年每七名中六畢業生就有一人離港,前往海外升學,佔比創九年以來新高,當中以內地升學人數最多。究DSE生「出走」原因,有教育界人士相信與就業前景有關,「香港側重金融、貿易及地產,大灣區的可能性較多。」而與往年比較,往台灣的港生數目增七成五,選加拿大的人更翻倍,料是為移民鋪路,升學顧問更指,去年各地受疫情影響封關,近期部分地方疫情趨穩,查詢情況更為活躍,預期外流的港生數目將進一步攀升。
教育局近日公布《2020年中六學生出路統計調查》,逾四萬四千名有回應調查的中六畢業生當中,約九成四人繼續修讀全日制課程,不過本地升學的人減少,而選擇海外升學的人數由09年的四千二百多人,大增四成至20年的六千人,單看佔比,海外升學人數佔整體繼續升學的人數近百分之十五,創九年以來的新高。
內地讀書有助建立人脈
報告羅列熱門升學地點,其中最多中六生選擇往內地,人數約一千八百人,其次為台灣,有一千五百多人(見表)。而台灣陸委會去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21年度赴台就讀學士課程的港生有約三千人,較20年的數字增加兩成六。教育界及升學顧問分析,兩地大熱原因與學科選擇及發展前景有關。
香島專科學校有提供內地升學的預備課程,校長羅永祥直言,據國家教育部數據,港生內地升學人數每年已逾三千人,較教育局的統計多,「調查只涵蓋文憑試學生,未計算在內地讀高中的港生及讀國際學校的人。」在學科方面,他指本港就業前景較側重金融、貿易及地產,但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是創新科技,「深圳的華為、騰訊及大疆,隨意說幾家都屬國際級。」他又認為大灣區的發展空間更大,學生在內地讀書了解當地文化及建立人脈,將有助職場發展。
兩岸科研學科選擇較吸引
熟悉內地及台灣升學的愛學遊總經理張玉忠亦留意到,本港學生認為兩岸的科研學科選擇較吸引,「台灣及內地較多應用性、實用性的學科,而且愈來愈重視職業導向課程,不似香港般側重於學術研究,或以商科為主。」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補充指,兩地熱門學科各異:「去內地升學的學生,較多選讀中醫、工商管理,以及軟件編程等工程學科;赴台升學的學生則以興趣為主,選讀文化、設計、酒店、歷史等學科。」
留學的經濟負擔往往令學生卻步,但羅永祥指出,港府有為內地升學學生提供資助,內地亦設港澳台生的獎學金,加上內地學費及生活費相對便宜,在經濟方面提供極大誘因予本地生,變相推高內地升學率。
至於畢業後留在當地就業的情況,吳寶城透露,近兩、三年香港學生留在內地工作的比例較高,因很多人早已計畫在當地發展;反觀在台灣,比較多人因學費低、收生要求低而入學,故推斷兩年後因本港社會環境轉變,而留在台灣工作的學生,將會明顯增加。
新移民較接受內地升學
不過,教育局今次的統計結果,與學友社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有出入,該調查反映,應屆文憑試考生到內地及台灣的升學意欲均下降,吳寶城解釋,即使已報讀內地或台灣學府,被問及升學意欲時,部分學生往往不願透露實際去向,故導致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有差距。他強調,若學生表明有意到內地或台灣升學,付諸實行的機會較高,「通常喜歡當地環境,才想去當地發展。」
羅永祥則表示,他接觸到的高中生當中,有一部分人是來自新移民家庭,在校內使用普通話對答,他們接受內地專上教育的傾向較本地生高,「文化上,土生土長的港生未必能適應,新移民就無問題。」
為居留權赴加升學翻倍
不少港人傾向讓子女到英語系國家升學,教育局數據亦顯示,去年到加拿大升學的人數為二百七十人,較19年翻倍。學林社海外升學中心總經理黃奕星直言,對加拿大升學人數增加不感意外,疫情下加拿大的簽證數字也反映,來自香港的申請數目一枝獨秀,故近月每天均收到來自加拿大的學府升學新資訊,「加拿大那邊都好希望吸引到香港人過去讀書。」
自加拿大推出「救生艇」計畫,黃奕星留意到,愈來愈多人查詢兩年制「學院課程」,冀能趕及於26年前申請永久居留權。詠和海外升學顧問李斌亦指,除了中學生到加拿大升學,近月不少家長均有意通過到加拿大讀書,以換取居留權,「他們比較實際,加上本身有大學學位,故會選擇兩年制課程,例如修讀會計文憑,以助日後在當地搵工。」
環凱移民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張家禧指,加拿大是奉行多元的國家,亦與全球多地一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有意吸納有知識的年輕新血到當地。他表示,隨着部分地區的疫情開始緩和,近日接獲的海外升學查詢變得活躍,「十個查詢,有五個都問加拿大。」加上歷史緣故,不少港人有親友在加國,故部分人或轉攻加拿大升學。他又指疫情下有學生滯後升學的情況,預料港生往外地留學的人數或進一步攀升。
本地院校變陣 調整獎學計畫吸生
中六畢業生海外升學人數增多,意味本地院校將面臨生源危機,須「變陣」吸納畢業生在港升學。
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指,文憑試考生人數自13年起下跌,料於22年見底,各院校均提早做好準備,但受現時的海外升學潮影響,料考生數目需更長時間才有望回升。他直言,在資助大學收生人數未減下,收生壓力定必轉移至自資院校,規模小的院校處境更困難,形成「強者愈強」的局面,近年已有明德學院及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宣布停收生及停運,再有院校結業亦不足為奇。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指出,過往不少本地院校均設立獎學金,但隨着本地生源減少,有院校改變獎學金策略,不止針對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更將獎學金金額調低,冀讓更多人受惠。他又留意到,部分院校亦將課程調整,冀變得國際化及增加交流機會,甚至與海外大學合辦課程,例如香港大學與劍橋大學去年首推的自然科學本科生招生計畫。
Posted on 17 Aug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