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多家老店結業,掀起幾番集體回憶打卡潮,有六十多年歷史的深水埗公和荳品廠(下稱公和)亦受打擊,女當家蘇意霞指幸好一直做街坊生意才撐過來。曾經留學英國,並在金融界工作的她坦言,「老店要立新而不破舊,傳承之餘更要賦予新思維,才能走得更遠。」多年前,她成功協助老店申請到食肆牌照得以繼續經營,讓父親放心交棒,現時蘇爸爸主力掌控豆品質素,點子多多的她則帶老店走入社區,又與五星級酒店合作,最新搞作是接受外國旅遊節目邀約拍攝,預備旅客重臨,推廣家業,推廣香港。
蘇意霞處事爽快,相約訪問,一口應承,但時間要在接近收鋪客人較少的時段。她指,近日政府放寬入境限制,早前有港人由加拿大回港後,第一時間來品嘗地道豆腐花。近日有外國旅遊節目攝製團隊聯絡她,希望拍攝有關香港的旅遊節目,連日來她與對方商討拍攝內容及細節,她直言:「如果未來通關,難道播舊片宣傳香港,一定要拍新片,新內容,才有吸引力。」
夥社企辦豆品製作班
現時公和在北河街有新舊兩店,舊店於2017年大翻新,一巷之隔的新店則於19年平安夜開業。疫情持續兩年多,他們繼續每日磨豆做生意,即使沒了遊客,早上及下午的買餸時段,店外仍擠滿人。抗疫兩年多,她最提心吊膽是每日四點疫情記者會,「要坐定定留意最新確診數字及隨時改變的防疫安排,如每枱限坐兩個定四個,員工打針安排等。」她指,面對多變疫情,及比疫情變得更多的防疫措施,十分疲累,幸好爆疫前她已接手,否則爸爸根本無餘力兼顧。
蘇意霞卡片銜頭是董事,實則事事都要懂,繁忙時段收銀、煎豆腐、𢳂豆腐花一腳踢,但她更重要的工作是帶老店走入社區,讓更多人認識豆品的傳統工藝。深水埗不乏劏房戶基層家庭,不少雙職父母擔心染疫無法開工,都不想子女外出,形成一道無形屏障,她便跟社企合辦親子豆品製作班,開班當日才發現不少家長是熟客,想不到大家竟可一起做豆腐花。另外,她又與五星級酒店合作,為酒店自助餐提供公和豆腐花作其中一項甜品,亦跟專上學院合辦設計比賽。
領食肆牌革新再出發
蘇原在中環投資銀行工作,十年前起每逢周末及假日回店幫手,但16年考驗接踵而來,首先是蘇媽媽確診患癌,其後公和被食環署票控,指其持有的食物製造廠牌照不能經營堂食。她憶述,父母備受衝擊,因為公和一直這樣經營,擔心違法要結業。經家族會議決定申領普通食肆牌繼續經營,她亦決定留下幫手重建,但隨即面對「風火水電」四大問題,風指通風,火指煤氣,水指水源,電則要調高電壓。她指,通風及水源較易處理,但店內一直燒油渣煮豆漿,為圓爸爸用明火煮豆漿心願要用煤氣,亦要在工場加裝冷氣機,幸最終獲發牌及解決煤氣電力問題。17年6月,公和荳品廠停工裝修,三個多月後重新營業。
老店重新出發,仍保留最具特色的古老石磨,因為磨出的豆漿格外香滑,另外她引入機械化設施,希望提高食物質素及減輕工作量,卻令員工出現裁員疑惑。年前她添置自動化西式煮食爐,只須輸入程式便可煎炸豆腐豆卜,年長員工「按個掣就搞掂」,之後引入洗碗機,雖遭老員工潑冷水「怎及人手洗的乾淨」,但使用後員工都感到方便。早前,她又舉辦炸豆腐比賽,她及工人分別用氣炸鍋及油鑊炸豆腐,結果證明氣炸鍋效果較好,以軟功說服工人,亦證明機器不是用來取代人力。為減輕公和荳品廠「老餅」形象,她引入薑汁豆腐雪糕等新食品,更請來插畫師,於新店牆身繪畫製作豆品過程作裝飾。
山水豆腐是昔日本港名物,時至今日,有豆品廠與時並進成立自動化生產設施,成就豆品王國,亦有未符排污等法例的山寨廠,潛伏新界鄉郊苟延殘喘。16年起,公和五度獲米芝蓮推介街頭小食,今年更首次躋身「米芝蓮必比登推介」,蘇指正是努力的回報。對米芝蓮獲獎,她指爸爸高興之餘,亦提醒「我們做街坊生意,賣十元八塊的豆腐,希望街坊每日回頭幫襯,賣得太貴就會趕客」。近年曾有人接洽她辦特許經營廣開分店,她擔心有違爸爸原意一一推卻。當日回巢協力是希望延續家業,但有街坊指她浪費父母心機金錢令她意難平,幸好現時幹出成績,但她不明白街坊為何看輕深水埗,更令她決心多辦活動,改變別人對深水埗的觀感。
獲米芝蓮獎 維持街坊價
總結十年經驗,她指「老店要立新而不破舊,傳承之餘更要賦予新思維,才能走得更遠」。近日「說好香港故事」成為熱話,傳承老店的她對其他老店結業十分傷感,直言「有些傳統食物或技藝,失去了就不能回頭」,就如近日備受關注的佐敦樓梯鋪「標記蔴雀」,正代表本港獨有搓麻將文化,她希望當局考慮安排這些老店到市集經營,或協助老東主到認可地點復業,把香港故事延續下去。
Posted on 15 Nov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