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超過一年,最新失業率雖然回落至百分之六,但應屆畢業生要找到心儀工作,依然艱難。縱然大企業提供的見習行政人員職位較去年增加一成多,亦有公司願意在疫情期間舉辦網上招聘會,惟整體招聘意欲遠低於疫情前水平。不少畢業生更憧憬年底通關,經濟將報復性復甦,屆時才進入職場,惟人事顧問提醒,求職市場往往滯後於經濟增長,加上老闆疫情下守業年多,荷包元氣大傷,增聘人手意欲有限。IT及網絡營銷相關學科的畢業生,受惠於疫下網購市場大增,成為逆市奇葩。
踏入大學畢業生求職旺季,受持續多時的疫情影響,去年畢業的大學生經已面對搵工難題。大學聯校就業資料統計庫(JIJIS)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的全職職位空缺約有一萬二千六百個,較去年微升百分之三點五,增加約四百個職缺,但與19年同期數字比較,職缺減少約三成七。
事隔一年,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坦言,招聘情況未見明顯改善,「今年比去年多了公司願意舉辦網上招聘會,但舉辦頻率及招聘人數跟疫情前有很大距離。」他更留意到,僱主對網上見工效果有保留,「他們覺得求職者可以出術,例如對稿讀自我介紹,或者有人在旁提水,考不到即時反應。」
貨運物流請人為通關準備
疫情對航空業打擊沉重,香港伍倫貢學院營運及管理(榮譽)航空學士課程主任陳培毓表示,目前有近四成應屆畢業生已處於最後階段面試,有望求職成功。他解釋,縱然客運受疫情嚴重影響,但貨運、物流及航空業後勤均有職缺,自今年2月起,學系每周均收到八至十個空缺信息,反映市況未算太壞,他相信有公司憧憬日後解除入境限制後,人手需求將會增加,於是率先做好準備。
為助畢業生就業,嶺南大學去年設立畢業生支援基金,向聘請畢業生的僱主提供薪津,至今提供約二百個職位,約一半來自會計、核數行業,其餘則為市場銷售、銀行財務及行政或管理工作。嶺大回覆指,近期疫情相較穩定,僱主對畢業生的招聘亦趨活躍,預料會計、財務及市場等學科畢業生的就業市道比較好,今年已有二十名學生通過畢業生支援基金,落實了工作崗位,預計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太悲觀。
不少應屆畢業生同樣觀望疫情好轉,李兆波知悉,有學生期望待年底通關,經濟復甦後始進入職場,亦有學生為免入職薪酬過低,影響日後薪酬升幅,於是報讀碩士課程,待明年始投身職場。
招聘計畫數目增一成多
不過,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勞動市場復甦進度往往滯後於經濟改善,「很多公司過去一年都是貼住錢來維繫公司營運,即使生意反彈,取態亦會比較保守,未必想太快請人。」因此,她認為疫情好轉只是令招聘氣氛出現輕微反彈,本屆大學畢業生仍要面對頗大競爭。
大學生求職學習平台OnMyGrad創辦人蘇俊軒認同,除了失業大軍,應屆畢業生亦要與去年的畢業生競爭,「去年好多人找不到工作,走去讀碩士,這些人今年畢業後都會投身職場。」但他相信,大部分應屆畢業生會被見習行政人員(MT)計畫吸納,據他觀察,今年招聘計畫數目較去年增加一成多,除了大企業繼續招聘MT,部分機構亦獲政府資助,推出不同行業的人才培訓及招聘計畫,「去年有銀行、金融科技人才培訓,今年則有資訊及通訊業、保健相關的計畫。」
5G發展潛力大 電訊業儲才
鄺穎琦表示,各行業均爭相聘請IT人才,資訊科技相關學科的畢業生有較多選擇,加上未正式畢業,申請相關職缺的比例較少。她又留意到,業界採審慎態度聘請畢業生,希望選擇背景較佳的學生。她相信較多學生於正式畢業後求職,預計暑期將有更多申請。
資訊科技業請得多請得快
合眾人事顧問公司總經理蘇偉忠表示,疫情下只有資訊科技業屬「請得多、請得快」的行業,由於整體經濟環境欠佳,各行業均放慢招聘步伐,企業招聘意欲普遍與去年相若,「除了一些大型企業,因有培訓資源,故繼續推出MT計畫,但與往年比較,招聘上仍處於觀望態度。」
受惠於疫下網購高速增長,相關學科的畢業生面對截然不同的光景。城大市場營銷學系高級特任講師譚桂常表示,最近與應屆畢業生閒談,發現不少均獲得兩三家公司的聘書,正煩惱如何選擇,而學系由年初起,幾乎每日都收到招聘廣告,認為目前從事網上營銷的人才「吃香」,其學系畢業生同樣受惠,不愁沒有工作。蘇偉忠認同,不少公司會聘請金融、旅遊及市場學系畢業生,協助於網上推廣銷售。
大灣區從事科技業
回港不愁經驗轉移
政府今年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申請反應熱烈,惟有求職顧問指,有本地畢業生雖已申請,但憂慮內地工作經驗難以轉移回港而卻步。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提供逾二千四百個職缺,薪金至少一萬八千港元。蘇俊軒坦言,薪酬對畢業生有吸引力,故申請者眾多,但他留意到,近兩周逾二十人在其平台詢問意見,未能決定是否前往大灣區就業,「因大部分人最終都想回港工作,他們擔心之後的發展,不知道工作經驗可否轉移,或調職回港。」
周綺萍認為,如畢業生在大灣區從事科技相關行業,由於深圳的科企發展比香港成熟,相信會對將來就業有幫助。此外,在內地從事零售管理職位,亦可獲得管理龐大市場的經驗,並了解內地企業文化,畢業生即使日後回流香港,其經驗對中資機構而言相當搶手。
Posted on 06 Ju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