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常遭人形容為難以「搵錢」,不如白領工作般薪高糧準,身為全職足球員的梁冠聰卻能靠足球過上不錯的生活;單車港隊代表高肇蔚的待遇也好比中產階層。另外,即使部分項目的運動員沒有「薪金」及「獎金」,也能從事運動相關工種,如同棍網球香港代表隊成員黃思瀚(Wesley)便從事教練工作。如果他們只是少數的「幸運兒」,那麼本地運動員如何能夠在金錢至上的香港社會,走出自己的運動路呢?
香港在去年終於再度舉辦七人欖球賽,吸引大批擁躉入場觀賞,隨後於同年11月世界盃決賽周開幕,球迷也為自己的愛隊打氣,甚至吸引普羅大眾一同欣賞這項世界盛事,全城為足球狂歡。不過,各界的重點都放在「場內未滿座氣氛今非昔比」、「外國旅客被拒入場」等,落場比賽的運動員彷彿沒有名字,戰況賽果更無人關心。 然而,香港人明明喜歡體育活動。各種比賽帶給人們的刺激、興奮及熱血令人難忘,運動員精湛的技術和精采的表現也令人目不暇給,當舉起獎盃的一剎那感動得流淚,例如今屆世界盃美斯捧盃的圖片,廣傳至今。然而,在精采的比賽背後,卻甚少人留意到運動員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本地運動員──他們是如何謀生?「運動員」這個職業能否帶給他們生活保障?
全職踢波 收入不比白領差?
國際頂尖足球員年薪以億計算,雖然本地足球員等級未必及得上,但其實他們得薪金也不會比普遍白領階層輸蝕。隸屬本地球會東方龍獅的現役足球運動員梁冠聰(大佬)現年三十歲,當全職足球員已有十年。自小學起已對足球感到濃厚興趣的他,當時已獲選拔加入青年軍訓練,放學便去集訓,「沒有薪金,只有車馬費。」隨後於2012年,他加入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球會橫濱FC香港,正式成為全職足球員,「當年只有十七歲,對一個沒甚麼經驗的年輕人來說,薪金還可以,足夠生活。」加入球會後,終於成為月薪制足球運動員。
足球員的收入非只有月薪一種。大佬分享,足球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球會的薪金,如為球隊奪得冠軍則可獲額外獎金,另外還有廣告收入,但相對較少。能夠成為職業足球員,技術獲認同,不少人都誤以為他們必定能夠「收生教班」,獲取豐厚收入,但大佬則不認同,「其實即使教班也可能一個月只有數堂,而且球會當中甚少人從事教練,因為月薪已足夠生活。」
目前足球員的收入穩定且充足,全因足球已在香港發展多年,具備完善的架構。香港足球歷史有至少約一百七十年,開埠初期由英國傳入香港,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足球是黃金年代,1970年代更逐漸職業化,香港甚至曾經譽為「遠東足球王國」,多年的發展令足球比其他運動更系統化。「對比其他運動,全職足球員十分普遍。」
雖然發展完善,但時至今日有意成為全職足球員的人數卻每年減少。大佬分享,在他的年代,參加選拔訓練的約有數百人,最終只有約二十人留下,而現時已經比較容易踢全職,因為參加人數很少。「可能認為沒保障,而且沒有晉升及發展空間。」其實,足球相關的事業發展相當多元化,大佬指,除了足球員外也可在從事球隊物理治療師、教練、球證,「在外國,甚至有足球心理專家。」另外,不少人認為當年紀漸大就要退役,大佬卻不認同。他解釋,以前不少球員在三十多歲便退役,但現時三十多歲才是高峰期,不少三十多歲國際球星也參選世界盃,因此足球員其實也能長遠發展事業。觀乎今屆世界盃的「魔笛」摩迪(三十七歲)和美斯(三十五歲),足球員的壽命確實已經延長了不少。
踩入港隊 單車路不簡單
論成就,香港足球代表隊自2009年勇奪東亞運動會金牌後便無以為繼;講成績,香港單車代表隊比較輝煌,但這條其實也不易「踩」。
2021年奧運會,香港單車代表李慧詩成功奪得銅牌,為港增光,單車作為入門門檻較低的運動,踏單車可說是平常事,但真正加入成為單車運動員的尚不多。其中一位現役單車運動員高肇蔚,於2002年由參加「明日之星計畫」,「當時老師見我們很喜歡踏單車,便建議我們報名。」當時他與數位朋友一同報名,但最終只有他能堅持下來。他分享,計畫分為初、中、高三級,每兩個月一級,由最初三十人,每級篩選至高級餘下約十人,到最終成功加入「青訓」的只有五至六人。而他亦於2002年加入青訓,「當達到青訓便不會再篩選,只要出席率足夠便能成為運動員。」他指,當時很少人進入青訓後中途離開,但有不少人不選擇成為全職運動員,他自己也曾擔心自己並非那麼喜歡踏單車。不過愈踩愈喜歡,隨後於2006年,他加入香港代表隊,踏上全職路。
雖然運動員的薪金與成績掛鈎,但令高肇蔚擔心的並非金錢問題。他分享,自己曾一度步入平台期,無法突破自己取得獎牌,令他感到壓迫甚至離隊。「我曾擔心運動員這條路應該如何走下去,曾有一段時間因為沒甚麼成績而想過離開。」但最後因心裏一直記掛踏單車的感覺而回來──回來,也有回報的。現時,身為A級運動員的高肇蔚月薪約四萬。
不是每項運動 也有「糧出」
在現時香港體育制度下,只有香港體育學院旗下的二十項重點支援項目才能獲得「薪金」及「比賽獎金」,但冷門運動的運動員只能自費參加比賽,沒有薪金也沒有獎金。黃思瀚(Wesley)為棍網球香港代表隊成員,既是在香港棍網球總會任職肌力及體能教練。他指,自己雖然是香港代表隊成員,但非全職運動員,教練才是他的正職。他分享,其實隊中全部人也各有正職,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律師,棍網球只是他們的興趣而非職業。身為普通打工仔的他們要兼顧運動及工作非常艱辛,「好辛苦,每星期兩至三日訓練,兩日練體能,可能再加上一天要參加聯賽。」這如同打兩份工一樣,令Wesley能夠堅持至今的是一份熱情。他分享,最難忘的一次是2018年在棍網球世界盃輸給紐西蘭後,卻在亞太區外圍賽再次碰上,彼此已認得對方,雙方也盡力作賽,最終贏下該場比賽。
他坦言,香港體育發展的最大困難是場地。「例如香港很少棍網球場,非體院旗下的運動項目也面對場地不足問題。」場地短缺令運動員難以在國際標準的運動場訓練。另外,資源也是香港運動員面對的困難,「即使其他運動也好,要提高運動員的心理及身理質素,同時運動員又要全職工作,很難做得好,如果能夠成為全職運動員會更好。」他指,資金可令運動員能夠專心鍛煉,更容易取得較好表現。
身為教練的他,也提及其實有意從事運動行業的人,不一定需要成為運動員。現時運動講求「運動科目」,將科技應用在生活,監察運動員的生理健康,令運動不再單單是紙上談兵。他又補充,「還有體育市場推廣及體育活動統籌。其實運動業是有很多機會呢。」
Posted on 20 Jan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