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逾七十年的房協,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秉承社會使命,配合市民需要,致力提供優質而可負擔的居所。黃傑龍稱:「房協與時並進,由上世紀六十年代便開始擔任『房屋實驗室』的角色,開創不同類型的先導計劃和創新項目,除了出租屋邨和資助出售房屋,更推出了長者房屋、過渡性房屋等項目,以回應社會不同階層所需。」
今年房協首度榮獲《J obMar k e t 》求職廣場頒發之「卓越僱主大獎」,以表揚其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其實該機構多年來亦屢獲殊榮,包括家庭議會頒發之「家庭友善僱主獎」及「支持母乳餵哺獎」、「香港提升快樂指數基金」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頒發之「開心工作間」標誌、僱員再培訓局嘉許為「人才企業」等。
現時房協旗下員工約有一千五百位,逾七成專職物業管理,其他部門同事分別負責物業發展及規劃、建築、財務、企業傳訊及人力資源等。黃傑龍說,物業管理已由「以物業為本」的傳統模式,逐漸轉型為「以客為尊」的專業服務。他續解釋,現今的住戶要求較多較高,物管從業員必須掌握溝通之道,多聆聽,「接地氣」;另外由於資訊科技發達,住客已從昔日的面對面談話形式,轉為多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電郵等網上工具,與物管部門聯絡,所以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反應快,即使不在辦公時間及地點,也得盡快回應住戶的查詢。
他認為,房協有悠久的物管經驗,採用正統的管理模式,對每個職位的工作範疇及晉升階梯有清晰的指引,可為初入行者打好紥實的基礎,有助他們日後在業界展翅高飛。
着重團隊精神
房協不但是物管界的「少林寺」,亦是不少員工的「第二個家」。黃傑龍透露,約有三分之一的同事在房協工作逾十年,更有二百多人及近五十位僱員分別在此任職超過廿年及卅年。他笑言:「有一位同事三進兩出,現時仍留在房協;另有約百分之十五的員工,也是離職後再回巢。他們都同意,房協是一個專業而富人情味的機構。」曾任職商界的他續稱,不少商營企業的管理層較重視僱員的個人績效;相反,房協則注重合作精神,在衡量個別同事表現時,其領導或融入團隊的能力是重要的一環。我們鼓勵同事有問題齊心面對,有成果亦一同分享。
「團隊合作可以說是房協的DNA(基因)。」黃氏解釋,房協的人事架構比較清楚簡單,由前線到最高領導只有五、六層階級,可讓管理層的行政指令直達執行人員,而一般員工亦可把前線所收到的意見直接向上級反映。舉例說,房協內部設有「醒目獎」,鼓勵同事提交建議,以加強日常工作效率。「這個獎項增強同事的參與度和團隊的凝聚力,提升大家對房協的歸屬感。」
此外,房協經常舉行跨部門和跨層級的團建活動,增加彼此的默契。他說:「在這些活動中,大家往往『無大無細』;多年前我身為總經理參與其中,也得在其他同事的指導下,方能合力紥好一隻木筏以完成任務。由此可見,我們堅持用人唯才。」
房協對僱員的關懷,亦惠及他們的家人,特別制定一系列「以人出發」的家庭友善措施,包括提供母乳餵哺間、十四星期產假、五天全薪侍產現時在乙明邨工作的黃泳儀(Yoyo)表示,物業管理的工作讓她明白「用心聆聽」的重要性。溝通是維持員工和機構之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環,因此房協會透過不同渠道集思廣益,令機構與時並進。假、員工子女獎學金、家庭同樂日等。黃氏還記得,上次的家庭同樂日有逾三千位同事及其親友參加,樂也融融,廣受大家歡迎。此外,房協明白員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透過健康講座、研討會、健康雙週、遠足行山及文化古蹟導賞等活動,有效推動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他深信要有愉快的員工方能造就愉快的顧客。
房協一直致力培育新苗,每年舉辧之「暑期實習生計劃」,為有志投身房屋及相關行業的大專生,提供為期八星期的實習機會。房協亦與教育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香港專業聯盟等合作,為中學生及大專生提供短期實習機會。此外,該機構的物業管理部及資訊科技組都有舉辦為期一至兩年的見習生計劃。透過一系列實習和培訓,提升學生的實戰經驗,並為房協帶來具潛質的生力軍。
物管人員猶如半個社工
現任房協高級主任( 物業管理)的黃泳儀(Yoyo),當年便是透過實習生計劃加入房協。她說:「當年我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修讀物業管理課程,參加房協到院校舉行的講座,亦參考了師兄師姐的介紹,便報名參加其實習生計劃,並幸運地得到取錄。」
她還記得,當時獲委派到祖堯邨實習時,以為只是負責物業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處理租約、投訴及維修等事項,原來也要和住戶建立關係,保持溝通。「有些住戶會到辦事處,或於房協進行家訪時,與我們傾訴家事;彷如擔任半個社工,我們要懂得耐心聆聽,有需要時便轉介相關機構。這些經驗,都不是在校園可以學到。」
兩年的實習生涯轉瞬便過,Yoyo覺得房協的同事不吝嗇照顧新人,樂於分享,彼此猶如家人,所以她便繼續在房協任職;及後因表現良好,獲擢升為高級主任。「我認為物管行業前途無限,所以我也要把握時間,報讀大專院校的相關課程深造,為日後成為專業房屋經理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