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毅選擇香港為發展地,為他帶來不少機遇。
馬來西亞作為多元民族國家,與中西文化薈萃的香港有不少相似之處,其中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均為兩地流通語言,為大馬人才來港發展添優勢。事實上,近年來港發展的大馬人才越來越多,大都看好大灣區前景,冀以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市場,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客戶拓展高級經理王振毅(Emerson)是其中之一。
人才辦致力在海外市場推廣宣傳香港的優勢與機會,吸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圖為人才辦於本月中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向當地人才推介香港。
以香港為發展地 探索大灣區機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過去一年多持續在全球推廣,積極從世界各地吸納香港長遠需要的人才來港發展,其中馬來西亞人才熟識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熟識香港文化,多個專業亦能配合香港「八大中心」發展,是人才辦的重點招攬目的地之一。
4月中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率領人才辦,連同近40家大灣區知名企業在馬來西亞舉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發展推介會」,展示大灣區發展機遇,亦吸引到超過4,000名當地人才到場了解。
不少馬來西亞人才都將香港視為事業發展的理想地點,其中來自檳城的Emerson曾任職空中服務員約十年,他表示,不少朋友畢業後往鄰國新加坡,但他想開拓不同市場,遂選擇香港為發展地。「大灣區地大物博,包括港、澳及內地不同城市,我深信如此龐大的市場所帶來的機遇不可估量。」他每月至少前往大灣區一至兩次,也不時到華東及華北公幹,得以接觸內地的多樣文化及發展機會,許多見識甚至是大馬及新加坡無法體驗得到的。
對於港府推行「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Emerson指計劃對身邊朋友來說非常合適:「近年不少大馬人才到海外發展,如美國及澳洲。相對而言香港也是宜居城市,發展機會亦多,是非常適合大馬人才探索的市場。人才辦今次訪問大馬是大好契機,讓更多當地人才了解『高才通』計劃詳情。」
來港多年的王振毅,已經融入本地不同節慶的活動。圖為王振毅去年端午節聯同馬來西亞的同鄉,參與本地的龍舟比賽。
學廣東話融入社會 跟上急促節奏
談到對香港印象,Emerson形容是相熟又陌生的地方:「以往主要透過電視劇去了解這個城市,決定來港後我非常期待,到埗後開始融入生活,學習廣東話是一大挑戰。」他指不少大馬華人都懂廣東話,但他只會聽不會講,遂由零開始學習。他笑說:「感恩來港後遇上太太,一起組織家庭,這兩年間我的廣東話進步不少!」
另一挑戰是急促的生活節奏:「馬來西亞是慢活國家,不像香港一切講求效率,甚至走路都比人快。來港後,每次回大馬家人都說我走路太快,原來不知不覺我已習慣了香港的節奏。」他建議有意來港的大馬人才抱持開放態度與當地人交流,打成一片後自然能融入當地生活。
騰訊基金會項目總監鄭琇綾(圖左)及宏利亞洲區多元、公平及共融主管Sudesh Thevasenabathy(圖右)在馬來西亞成長,體驗過不同地方的生活,最終選擇落戶香港。
自成立至今,人才辦已經出訪內地與海外地區超過50次,期間舉辦超過130場推廣活動,連結當地合資格大學、業界、合作夥伴及持份者等,與當地人才交流互動,了解他們在香港發展的意願與需求。圖為人才辦總監劉鎮漢今年初出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該校學生及校友介紹香港的發展機遇。
香港職場機會處處 生活多姿多彩
另一位大馬人才鄭琇綾表示,她在馬來西亞就讀中學時期應邀參與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被這個國際都會的魅力所震撼,及後決定考入香港大學,本科畢業後隨即留港發展,現為騰訊基金會項目總監。她說:「壓力與機會常常並存,香港職場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政府也致力支援來港人才,讓我在這裏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宏利保險亞洲區多元、公平及共融主管 Sudesh Thevasenabathy早在2007年與太太一同前來香港發展,他欣賞香港提供豐富的職業發展機會,而香港與馬來西亞只相隔四小時機程,交通便利,往來頻繁,基本上不會有「思鄉病」,而本地中英兼備的高水平國際教育,也為孩子帶來有別於大馬的成長及學習機會。
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