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2023年人力供應350萬,欠缺約5萬人,至2028年欠缺將高達18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在2028年佔總人口的28%,對勞動力構成重大挑戰。
img
輸入外勞盡量彌補人力不足
2028年人力短缺約18萬是基於GDP年增長3.2%預測;如果GDP年增長3.7%,人力短缺約22萬;如GDP年增長2.7%,人力短缺約15萬。孫玉菡表示,雖然政府鼓勵更多本地工人成為熟練工人,或現時熟練工人延長退休年齡,但始終是短期措施,故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輸入相關工種,未來3年分配1萬配額,在本地為主的前提下,盡量彌補行業人力不足。
未來5年50萬在職人士年屆60
孫玉菡指出,《2023年人力推算》選定17個產業進行評估,包括各產業的人力短缺及技能需求,涉及八大中心的8個產業及佔勞動力超過80%、人數超過280萬的9個關鍵產業。2023年人力供應約350萬,較355萬人力需求欠缺約5萬人,其中「經理、主管及專業人員」欠缺1.5萬人,「服務從業人員」欠缺2.4萬人。到2028年,預計人力短缺將上升至18萬人,其中熟練技術人員將欠缺6萬多人,非技術人員及服務從業人員將分別欠缺4萬多人。
孫玉菡又指,未來5年將有50萬在職人士年屆60歲,包括10.4萬熟練技術人員及10.2萬非技術人員;65歲及以上人口在2028年會較2023年增加38萬,佔總人口的28%,這對勞動力構成重大挑戰。
建造業缺人最多
產業方面,勞工密集及新興產業的人力在2023年出現短缺明顯,其中建造業最多、欠缺1.5萬人,城市運作約卻缺9,000人;政府大力發展的創新科技業2023年欠缺6,000人,曾受疫情嚴重影響的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及旅遊業欠缺5,000至7,000人。而至2028年,建造業將欠缺4.5至5.5萬人,城市運作將欠3.9至4.4萬人,創科及航運行業將分別短缺1.8至2.3萬人。
至於未來五年勞動力供求的影響,孫玉菡表示,需求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本地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及措施、業務營運自動化及數碼化、國家發展策略及與內地融合、與地緣政治局勢與環球經濟;供應方面,影響因素包括人口高齡化 、勞動人口教育程度提升、勞動力參與及技能錯配與人才及勞工流動。
孫玉菡又表示,2028年勞動人口須適應市場需求的改變,需提升的重要技能包括適應力與學習敏銳度、數據分析能力、數碼科技應用力等;必備知識包括人工智能應用、ESG原則、國家發展策略及市場趨勢等;新興工種則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開發、數碼轉型等。
至於未來未來人力發展策略方向,他指人力短缺情況持續,政府、僱主和持份者須探討可行的應對方案,吸引潛在勞動力投入勞動市場;院校及培訓機構提供更多與市場需求匹配的培訓及技能提升課程,協助本地勞動力裝備相關技能及知識;香港仍需要繼續適度引入外來人才和勞工,以填補人力及技能缺口。
「不需要神話人工智能」
報告指2028年勞動人口需掌握的必備知識包括人工智能,孫玉菡強調「不需要神話人工智能」,指局方想帶出的訊息並非是勞動市場需要大量AI專家,而是希望市民要掌握相關AI基本知識,可能花費幾個小時學習即可,形容「你唔識就搵唔到好工、識就多好多機會」,又指培訓局亦將研究提供更多相關課程。
報告又指,自2019年起香港勞動人口連續4年下跌,在2023年回升至350萬人,其中35至44歲組別的升幅是20年來最高;至2028年,預期勞動人口只會由2023年的350萬輕微上升至356萬、仍較2018年高峰少12萬人。被問及有多少勞動力下降是因「移民潮」造成、會否全數由「輸入外勞」補充,孫玉菡指香港為自由市場、人們來來去去都很常見,而連續四年下跌亦是受到疫情影響,不能全部歸因於「移民潮」,又指「輸入外勞」是緩解本港勞動力短缺的有利手段。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