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近年發展迅速,更有取代人類工作趨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發表報告,預測本港有兩成八、大約一百萬工作人口,會在未來十至二十年間,被人工智能取代,較高風險行業包括秘書、文員、會計師等;只有一些對創造性、社交能力、感知及操作性要求較高的行業能倖免。中心建議政府及企業應加大本地人工智能的研究及應用,及加強科學教育培育人才;政府亦應研究增設「機械人稅」,彌補因工作損失而增加的社會保障開支。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早前與牛津大學的團隊合作,根據一份美國的同類研究報告的標準,將不同職業按其被智能機械取代的風險進行分析排序,以評估不同行業在未來十至二十年間,會否有被取代的風險。牛津大學的德沃夫博士表示,人工智能目前仍面對幾類型發展的樽頸,例如要在標準的環境下工作,創造性及社交智慧不及人類等。故此如有關職業對創造能力、社交能力,或感知及操作性有更高的要求,會較難被取代。
團隊就發現,在三百七十萬本港工作人口之中,有兩成八,或近一百萬人的工作,處於被取代的高風險範圍,此類工作包括秘書、文員、會計師、進出口、住宿及餐飲業等。
而職業的教育水平要求越高,亦較難被取代,例如工程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研究人員、藝術家、記者等等。
研究負責人楊荃荃指,結果顯示隨較低技術的工作較易被取代,反映人類需自我增值擔當更高技術的工作。不過她指出,本港的產業結構側重幾大支柱產業,面對被智能化取代的平均風險更高,對經濟或有更大衝擊。同時本港學生的科學教育評分雖然高於國際平均,但低於新加坡、台北、美國、日本、韓國、以色列等競爭對手或發達國家。
楊續指香港人效率高,現時急起直追為時未晚,建議政府制定全面創新科技發展戰略、亦應善用本港於人像辨識及智能城市等方面的技術優勢,由龍頭企業設立開放平台吸引人才。另外,政府及企業亦應加大本地人工智能的研究及應用,及加強科學教育培育人才。為應對因人工智能取代部分工作後失業人數增加,對社會福利產生的壓力,報告亦提出,可在相關科技發展應用成熟後,檢討稅制及引入「機械人稅」,完善社會保障網。
來源: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