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不斷尋找方法去減低「等」的時間,例如巴士公司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幫助乘客更容易掌握巴士的班次以減少等候的時間,當你知道巴士就快到站,便可以跑快兩步,不用錯過了這班而要等下一班。這樣的科技,似乎提升我們的生活效率。
不過,以上說法會否表達了「等」是一種沒效率、不必要,甚至浪費的事?
知否?有時候,等是必須的。等,是一種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己可以選擇。根據上面巴士的例子,表面上當你知道班次,你可以趕快去追車。用另一角度看,人變得被動,被那個班次捆綁,彷彿強逼你要追趕,否則明知道可以追而不去追,就蝕底了。當你不慌不忙,這是一份選擇,一份自由,可以隨心、隨着時間去慢活。
延遲滿足
等,是一種自限。自限就是延遲滿足。史丹福大學在六、七年代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叫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種獎勵(如棉花糖),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十五分鐘)後,才得到相同的雙份獎勵。研究者發現能為了雙份獎勵而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日後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
等,是一種享受。等,表面辛苦,但帶着期待。沒期待,很多事都容易變得乏味,因為都變得想有就有,唾手可得。每項期待都會影響心情,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期待視為理所當然,便會易於負面,難以享受,失去樂觀感。
等,是一種停下。停下,讓我們有空間去感受當下環境和自己。停下的訓練其實是耐性的操練,也是悟性操練,悟出一份自由、自限和人生的彈性。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着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着)。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13 Aug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