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會狀況,外有困境,內有焦慮。要生活,必須懂得過渡生活中的焦慮和困擾。要過渡(Space out),就要空間(Space)。
心理學家 Donald Winnicott 提出一個概念,叫Transitional phenomenon。這理論本身針對嬰兒的成長,也可以引申到一般人的過渡性空間。對一個嬰孩來說,甚麼是過渡?過渡就是從完全依賴母親到開始獨立,從極度自我中心到目中有他人,從失去依靠而產生的焦慮到平靜安穩,從未不確定而產生的擔憂到可以安定地思考。人生也是如此?每個階段都充滿不確定性,充滿沒依靠的挑戰。我們能夠好好活下去,應對生活中的焦慮,就先要創造空間。
我們很需要在忙碌中和壓力中有一個另類空間(我即管稱它為「第三空間」)。1989年,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一詞,解釋人們在家(第一空間)與工作場所(第二空間)之外,花上最多時間、活動最頻繁的空間,像是咖啡館、公園、圖書館。
咖啡室(如StarX)就把自己定位成都市人介乎家庭和工作間的「第三空間」。由於工作和家庭兩個空間,很多時候都成為給我們壓力的地方,唯有這第三空間給人喘息。它也是一個中介,可以是休息、玩樂、興趣、物質、飲食,一切你愛好的東西,令你滿足的事情。所以,空間可以是一段時間、一個地方、一件東西、一種聲音、一份食物,甚至是很抽象又日常的事物。
過渡,對於你內在世界而言,可能是能夠提升內在資源的事物。Winnicott補充說,嬰孩能夠找到這空間,有賴人內在的創意(Creativity)。創意不一定是搞創作,創意的最基本的任務是找出適合的方式去適應和生存。能在壓逼中,尋找生活的另類選擇,讓自己喘息,這就是創意的開始。
香港人愈來愈覺得壓逼,因為沒了創意,難以再適者生存。人的而且確需要創意,所以需要「過渡」。過渡是停止,過渡是慢下來,過渡是休息,過渡是接觸,以讓自己可以享受自己可掌控的活動或事物,過渡是創意的源頭,創意源於空間,空間也因創意而出現。空間給人一種安穩,抵抗孤寂和無助的平安,內在潛能就能在此發揮出來。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30 Sep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