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其實是具備一個商業組織運營的形態,以商業的手段,同時創造的是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也是一個能夠創造出可計量的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價值。
社會企業社會環境議題的特點和商業屬性都非常鮮明,同時具備了三大特點:首先,社會企業的業務點通常是滿足剛性需求;第二,因為有着剛性需求,所以服務的是海量的用戶;第三個特點,就是在這個市場有着巨大的供給窪地。如果我們站在未來回顧今天,就會發現:新冠疫情其實是改變人類認知的一個轉捩點,因為對可持續發展新經濟的企業而言,提供了非常好的一個生態環境升級,有助於可持續發展新經濟企業從原來的生態環境,逆向選擇回歸到正循環,也就是回歸到企業「愈積德、愈賺錢」的正循環。
但在疫情打擊下,普遍來說社會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是比較薄弱,對它們而言可能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能夠在災難之下幸存下來,之後會發展得很好。為甚麼會這樣?首先,由於這一批社創的企業家們的初心是要義利並舉,是要創造一個能夠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企業,所以當真正的重大公共衞生事件或者不可抗力來臨的時候,它們的第一反應是正面抗爭,而不是逃跑,當有危機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在這種危機下,原本正常的資源配置、經濟流轉機制被打亂,反而有利於社會企業找到很多新的需求市場。相對於市場企業,處在真正危難危機當中,社會企業領導人強大的利他責任感會化成了企業的生產力,生產力的提升便逐步解決了社會的剛性需求和痛點。
對於社會企業來說,用直接融資和混合融資這種方式會比較多。現在從政府的政策引導到社會企業自身的需求來說都是正向的,但是當中融資的問題沒有得到緩解,原因是中間欠缺了的一個市場化機制或者運行機制。目前的情況是資金端和企業方兩頭很迫切,但中間缺少適合的運行機制。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恰好就是在構建這樣的一個機制,包括我們開發的評估工具,以及推動評估工具的應用等。我們看到之前談的影響力投資或是ESG投資、可持續投資等都有着共性,都在關注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效應,尤其是社會環境可計量的的量化價值。筆者期待在疫情過後,可以看到巨大的、跨越式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市場。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