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太在乎
David在公司初來甫到,自然渴望在上司面前表現自己。可是,膽小的他卻害怕在同事面前出錯,所以大部分時間都表現得很沉默。
在會議上,David花了很多精神留意其他人的表情、反應和說話。每當他想爭取發言時,往往花很長時間考慮他人可能的回應、批評或漠視,最終選擇把要說的話吞進肚裏。一旦有人望向他時,他又害怕別人怪責,或恐怕自己有甚麼做得不妥當。在兩難之間,David唯有只說些別人喜歡聽的話。不過,他在慌張和混亂中,有時會說錯了話,令他更尷尬。
當我們深入分析這類人的心態,會發現他們心中有一份渴求。可是,他們把所有精力盯着別人,留意別人,忽略自己而未必知曉。我嘗試分析一下David的例子:
1.對象:他很在意上司和同事的評價。
2.想甚麼:他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3.害怕甚麼:他害怕出錯,甚至被人評為不濟。
4.渴望甚麼:他想發揮,讓人另眼相看。
David期望別人認同他的能力。可是,他愈想表現自己,就愈在意他人的眼光;愈在意他人的眼光,反而窒礙表現。他的情緒和行為完全不受控。最後,他只能埋怨自己,痛恨自己,常對自己說:「我為何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呢?」,卻制止不了。
香港人,活在一個「很在意別人眼光」的社會。很多人都怕被人看扁,怕被人取笑,怕「執輸」(人有我冇),一定要達到主流社會既定的一套標準和價值觀,結果不少人選擇忽略自己的理想,隨波逐流,如認定一定要進入大學、找份賺錢的工作、丈夫要事業有成等。如果不能「達標」就代表「不正常」。因此,即使目前的工作得不到滿足,也不敢轉工;即使心裏不認同,也不敢作聲;即使有意義的事,也不敢騰出空間去做,寧願加班或多讀個學位 ⋯⋯ 隨波逐流還是忠於自己?大部分人心裏固然想忠於自己,可是現實是選「跟大隊」,因為這樣比較安全。究竟甚麼才叫「正常」?我覺得一個正常人,應該忠於自己,聆聽自己的聲音(理想、渴求、負擔和價值觀),別人的聲音只是參考資料,最終還是得跟隨自己的聲音緩步前行。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在會議上,David花了很多精神留意其他人的表情、反應和說話。每當他想爭取發言時,往往花很長時間考慮他人可能的回應、批評或漠視,最終選擇把要說的話吞進肚裏。一旦有人望向他時,他又害怕別人怪責,或恐怕自己有甚麼做得不妥當。在兩難之間,David唯有只說些別人喜歡聽的話。不過,他在慌張和混亂中,有時會說錯了話,令他更尷尬。
當我們深入分析這類人的心態,會發現他們心中有一份渴求。可是,他們把所有精力盯着別人,留意別人,忽略自己而未必知曉。我嘗試分析一下David的例子:
1.對象:他很在意上司和同事的評價。
2.想甚麼:他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3.害怕甚麼:他害怕出錯,甚至被人評為不濟。
4.渴望甚麼:他想發揮,讓人另眼相看。
David期望別人認同他的能力。可是,他愈想表現自己,就愈在意他人的眼光;愈在意他人的眼光,反而窒礙表現。他的情緒和行為完全不受控。最後,他只能埋怨自己,痛恨自己,常對自己說:「我為何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呢?」,卻制止不了。
香港人,活在一個「很在意別人眼光」的社會。很多人都怕被人看扁,怕被人取笑,怕「執輸」(人有我冇),一定要達到主流社會既定的一套標準和價值觀,結果不少人選擇忽略自己的理想,隨波逐流,如認定一定要進入大學、找份賺錢的工作、丈夫要事業有成等。如果不能「達標」就代表「不正常」。因此,即使目前的工作得不到滿足,也不敢轉工;即使心裏不認同,也不敢作聲;即使有意義的事,也不敢騰出空間去做,寧願加班或多讀個學位 ⋯⋯ 隨波逐流還是忠於自己?大部分人心裏固然想忠於自己,可是現實是選「跟大隊」,因為這樣比較安全。究竟甚麼才叫「正常」?我覺得一個正常人,應該忠於自己,聆聽自己的聲音(理想、渴求、負擔和價值觀),別人的聲音只是參考資料,最終還是得跟隨自己的聲音緩步前行。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03 Ja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