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不經不覺肆虐已經超過兩年,本地疫情一度出現曙光,只可惜面對第五波Omicron及Delta雙重夾擊下,確診數字不斷上升,涉及更多社區,政府只能夠用盡威迫利誘去提升疫苗接種人數,不斷地進行強檢,實施最嚴謹的社交距離措施,務求透過減少社交活動去減低確診數字,否則確診個案可能幾何級上升。
全球多國政府推出強制措施,包括封鎖城市、關閉邊境和隔離,高科技行蹤監控技術也因疫情在一些國家大行其道,引致人身自由和個人隱私大打折扣。封城、鎖國、宵禁、隔離曾經在世界各國上演,這場疫情似乎也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部分焦慮的民眾對過去遭到唾棄的侵權行徑多了幾分容忍,甚至樂見其成;然而,同時亦難免出現不同類型的社區糾紛。
以本地為例,眾所周知香港地小人多,大部分人居住環境都不是太寛敞,因而當大家都需要在家工作,最好有一個寧静的工作環境,只可惜往往事與願違,樓上或左右鄰居的噪音等問題十分常見,糾紛亦應運而生。有人批評政府一方面呼籲抗疫,鼓勵在家工作及做運動,但從未考慮實際的負面影響,皆因做運動會製造噪音問題。此外,當政府考慮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收緊限聚令人數,及將更多處所納入表列處所的規管範圍,包括健身中心、美容院及戲院等。若然如此,相關的安排難免有可能令勞資關係惡化,出現更多糾紛。
其實面對世紀疫症,面對持久未能見到盡頭的疫情,情緒自然大受影響;部分人更擔心未來的生活,包括工作、健康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居住的地方是唯一能夠給他們真正休息、感到安全的地方,若然因為睦鄰自私的行為再受打擊,便很容易出現爭抝。假使爭議雙方都帶着同理心為他人設想,糾紛便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安排調解。不少專家已經分析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將會成為「疫情後大流行」。去年,格拉斯哥大學的羅里•奧康內爾教授(Prof Rory O'Connor)發表學術文章,提到「更多的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行,是一個傷害人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風暴」,其風險可能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增加,並帶來其他後果,令無家可歸者增多等,當情緒變差,糾紛便自然來,調解的需求亦因而增加。筆者寄語全港市民發揮「左鄰右里,守望相助」的精神,減少摩擦,共同抗疫。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