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朝的歷史大家可能沒多大興趣,極其量只知道有個宋皇臺站。據說,當時遼金兩國交戰,金國永遠以大仇人阿疏為開戰理由,但消滅遼國後阿疏本人出現時,金人卻不知道他是誰,他唯有幽默的自我介紹:「我叫破遼鬼。」
我們經常看到媒體總愛拿新加坡跟香港比較,但凡新加坡比香港優勝的就要大造文章,如果比不上香港的話就馬上裝聾扮啞。若論遠因近因導火綫也只有一個,因為香港和新加坡曾經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拿來相提並論好像比較適合;要是拿仰光、峴港、宿霧、吳哥窟、永珍(老撾的首都)、達卡(孟加拉的首都)跟香港比「競爭力」、「宜居城市」、「金融中心指數」之類便欠缺吸睛能力了。
不難發現,近代「比較」的用法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藉貶低某些人來抬頭自己,例如「IT部門班男人又污糟又沒禮貌」、「做兼職那班人最愛打尖」,一方面樹立一個圍攻的對象,另一方面「彷彿」可以標示自己比那些人優越得多──事實是否如此,卻有待考證。 第二,是藉抬高某一方來貶低己方,例如「朋友間公司又雙糧又花紅,我們公司甚麼也沒有,可恥」、「人家部門大聲講大聲笑,工作氣氛比我們好得多呢」。留意這種比較,就算牽涉到自己,成因也一定跟自己無關,針對的必定是管理層、話事人。如果有人問「那麼你不轉工過朋友間公司做?」,又往往得不到答案──唯一的解釋,是人家公司比較好嘛,請人的要求自然比較嚴格吧。
看得多類似的比較,必定感到沉悶和厭倦。就像人們說新加坡怎樣怎樣比香港好,但他們既不會嚮往到新加坡旅行,當然更不會移民到當地。舉一反三,老細在你面前褒獎同事ABCD,他內心未必真的愛死他們,只是一種藉口、一種手段;同事們鉅細無遺地圍插另一部門要員高薪厚職,也不見得真的知道對方曾經如何含冤被屈默默耕耘。就像文章開首所說「破遼鬼」的故事:「這件史實使我們了解,『藉口』這個名詞的真實意義。」
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新加坡媒體如何報道該國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第三十四,可以用不卑不亢去形容:沒有自吹自擂,也沒有自愧形穢。如果不是被抑壓,就是真心謙;假設是後者,便真的十分值得我們學習了。
新加坡《聯合早報》: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30622-1406877。
無論你是80後、90後定千禧後,如果你在職場上遇到甚麼新奇有趣的遭遇,不妨公諸於世跟大家分享一下兩下三下。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