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朋友,叫「互惠互利的朋友」,英文叫Friends with benefits(FWB)。Friends with benefits說明彼此既是朋友,也可以發生關係。心理學家Justin Lehmiller博士曾進行過多次有關FWB的研究訪問。他們在網上找了平均是二十六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曾經至少一次跟朋友發生過性關係。
當中,Justin有以下發現:
1.女性會比較着急把FWB關係轉化成真正的戀愛,要是彼此不能成為戀人,不如回到純友誼好了。這方面,我想像女性對關係比性更重要,最終她們渴望可持續的關係。
2.而男性卻比較想維持現狀,繼續享受友誼和性,兩者兼備。對男性而言,除了性滿足,他們可能害怕進入戀愛關係之後的麻煩和捆綁,寧願自由地穿梭友誼和性之間。
3.如果問雙方在FWB關係如何取捨,雙方竟然會說:友誼的部分多於性的部分。似乎,友誼都是更重要。另外,自從跟朋友發生關係後一年,有26%仍是FWB,15%成為戀人,28%回復舊日的純友誼,31%再沒朋友做。由此可見,超過一半的人可以接受大家曾發生關係。
當然,以上訪問主要針對年輕人,也是美國的情況。不過,訪問沒有提及,他們的友誼質素如何?心理變化如何?
我有兩點思考:首先,在任何關係上,雙方的互動其實是一種「溝通」。而性行為更是一種非言語(non-verbal),且非常深入的「溝通」。既然是非言語,即容易產生誤會和聯想;加上,很多人對性話題面難以啟齒,更易產生誤解。另外,關係上的每種互動都具有代表性。性行為實在代表某一層次的關係。同時,這會影響彼此對關係的發展方向和期望。FWB可能令不少人對關係發展無所適從。如果在FWB當中,同時各有戀愛對象,這種多角形關就係更複雜了。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