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一詞(Hong Kong drifters / migrants),沒有嚴謹的法律定義,是「香港」與「漂泊」所混合而成的詞;泛指從中國內地到香港留學、就業、居留或以受養人簽證依親但未符合資格獲得香港居留權的人,這群遠離出生地,在香港漂泊謀生的群體,據不完全統計,有多達三十萬至三十五萬人,部份人亦已完全融入成為香港的一部分。
「港漂」的歷史,應從1998年說起。當時,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便打開了「港漂之門」。這些早年來港的「港漂」前輩,很多已經在香港紮了根,建立了組織和網絡;有人在高校教書,也有人在企業工作,他們的職場經驗,可作為新一代的「港漂」借鑒。
香港人與人之間有着清晰而恰到好處的邊界感,做人做事也有秩序感和規則感,所有事情有規有矩,有規則可循。而香港生活節奏急促,大家會盡量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所以會議方式亦多以小型及簡短為主,一切都以高效率為前提。香港人時間觀念也相對強,認為準時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及禮貌,所以準時到達或出席很重要。在工作時間及假期安排上,很多公司在推行工作與個人生活平衡上,做得比內地一線城巿要好,同事準時下班或請假亦不會有「羞恥感」。
香港是個中西薈萃的城巿,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職場中很多時會以多聲道溝通,廣東話、普通話、英語夾雜使用。在辦公室,書寫多以英文為主,而中文普遍使用繁體字。
對還未有工作的港漂,求職,除了勞工處及各大招聘網店外,剛畢業的畢業生,可多留意學校裏的就業中心及校內的宣講會,也可通過JIJIS,不少企業的實習和管培生的項目都只會在JIJIS獨家招攬。除此之外,企業官方網站、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人才網、其他港漂群組甚或同鄉會也是一個不錯的渠道。
選擇當「港漂」,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有「港漂」在香港居住滿七年,選擇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在這城巿落地生根;也有「港漂」無法融入本土的生活,在生活習慣、文化、言語、居住環境等處處遇上矛盾與挑戰而選擇回歸祖國的懷抱。不管選擇如何,也值得向有夢想並邁步踐行的追夢者致敬。
撰文:曾文彬(William)
從事人力資源及行政工作三十餘年,曾在多家跨國公司任人力資源及行政區域負責人,現任香港一家上巿公司人力資源及可持續發展總監。擁有中國人力資源法務師資格並為英國及香港公司治理公會會員。現為香港人才管理協會義務秘書及粵港澳大灣區薪酬及福利調查委員會香港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