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 醫管局陸續在轄下七個聯網推出二十四小時通波仔服務,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早於二〇一〇年已經「捱義氣」自願犧牲休息時間推行,成為首所推行服務的公立醫院。團隊今年終於得到肯定,榮獲醫管局傑出團隊獎項。團隊的醫生表示,總部今年七月亦增加團隊人力資源,現時已有正式的編更程序,期望病人由急症室登記至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時間中位數,可從現時的八九十分鐘,進一步縮減至六十分鐘,努力拯救每一個寶貴生命。
部分急性心臟病發病人需要透過通波仔手術續命,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九年前已經認為,通波仔服務需求漸大,病人病發後每一分秒的延誤都會影響存活率,故當年選擇「捱義氣」推行。瑪麗醫院副顧問醫生譚礎璋為早期提供服務的成員,他指在千禧年代初,全球都已得悉通波仔為有效醫治急性心臟病的治療,該院前心臟科主管陳漢鏵亦認為需要革新服務,故當年排除萬難,將通波仔服務延長至全天候二十四小時。
譚礎璋指,通波仔手術需要至少分別兩位醫生及護士、放射治療師在場,而當時醫院心臟科團隊只有三位醫生、五位護士,故他們需要經常「On Call」。努力多年,他指醫管局高層亦肯定團隊的成就,今年七月再增加團隊人手,包括一位醫生及三位護士,團隊現時的醫生人數增至五個、護士人手則有十個。
心臟科病房經理陸慧心估計,今年急性通波仔手術達約有一百三十個,當中大約六成均為非辦公時間進行。譚礎璋補充,推出二十四小時通波仔服務後,病人存活率大約上升兩至三成。另外,為了縮短病人接受通波仔的等候時間,港島西聯網已與消防處開展「院前心電圖計畫」,救護員會為懷疑心臟病發的病人進行心電圖檢測,亦會提醒醫院醫護預備。
譚礎璋表示未有相關計畫時,病人由急症室登記至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時間中位數超過一百分鐘,推行計畫後時間縮短至八十至九十分鐘,最快的個案為二十分鐘。他稱團隊會再努力簡化程序,以六十分鐘為目標,呼籲懷疑心臟病發者應及早到院接受治療,亦應召喚救護車,切勿自行乘坐的士,「白車是快過的士,亦可以早些提醒大家預備」。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心導管室)今年獲得醫管局的傑出團隊獎項。
Tag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