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推進與港澳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人才或優秀人力資源至為關鍵。為了吸引人才,大灣區其他城巿相繼推出各種補貼措施,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提供便利。對人才的需求方面,有內地報告指出,大灣區企業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愈來愈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較大。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於2021年8月17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目錄》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人才項目,覆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他重點產業共二十六類,涵蓋五萬七千七百二十個急需緊缺人才崗位,涉及三百一十六類崗位和四百零三類專業,需求人才總量三十三萬一千七百三十一人。
總體而言,大灣區內地九市急需緊缺人才數量最多的是製造業,超過總需求人數的一半(61.9%)。從學歷來看,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培訓業對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需求分別達到85.5%、62.1% 和54.7%。此外,住宿和餐飲業、製造業對大專及以下人才學歷需求最高,分別為93.5% 和92.9%。從崗位來看,需求量排名前三十的崗位主要涉及技術研發類、貿易銷售類、行政管理類等方向的崗位,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產品開發師,其次為軟件工程師和銷售經理。從需求專業來看,企業有較高需求的專業包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與計算科學、市場營銷、機械工程、經濟學等。相對應的是,當前企業對醫學、文學、教育學門類的專業人才需求相對較少。同時,廣州、深圳、珠海這三個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程序員 / 軟件工程師等技術研發崗位最為緊缺,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六個以工業、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的城市,產品開發師、裝配工程師、車間主任等生產部門崗位最為稀缺。而九個城市對銷售型崗位均存在較大需求。
另外,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未來工作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指出,經濟、健康和地緣政治將為全球勞動巿場帶來不同的影響。宏觀趨勢和科技預計將在未來五年推動各類工作及行業的職位誕生及被淘汰扮演重要的角色。按職位類別分析,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專家會成為增長最快的職位,其次是可持續發展專家和商業情報分析師。
報告又指出,分析思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創意思維排第二;而領先的三種自我效能技能則分別是:韌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動機和自我意識;以及好奇心和終身學習。對於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香港青年,可多留意大灣區內各城巿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信息,裝備所需技能,好好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撰文:曾文彬(William)
從事人力資源及行政工作三十餘年,曾在多家跨國公司任人力資源及行政區域負責人,現任香港一家上巿公司人力資源及行政總監及可持續發展主管。擁有中國人力資源法務師資格並為英國及香港公司治理公會會員。現為香港人才管理協會義務秘書及大灣區薪酬及福利調查委員會香港區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