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上看過一齣實驗影片,一個母親帶着一個四歲的小朋友進入一個房間,實驗員準備好一種玩具指導和鼓勵小孩子去玩,於是小孩子愉快地去玩。
之後,實驗員拿出另一個玩具展示給小孩子。不料,這時候另一個實驗員進入房,故意扮作不愉快,狠狠地說那玩具不好玩,還指責第一位實驗員。當第二位實驗員離開房間時,第一位實驗員再次鼓勵小孩子去玩,可是他已經拒絕再玩,而且面色很凝重。在小孩子的心中,「不去玩」、「不好玩」變成一種防衞,怕被無形的力量指責。
今天,我們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社會,從出生一天開始,已經被壓力包圍,對自己根本喜歡甚麼都早已忘掉,漸漸忘本,即忘記了真正的自己,反而變做一個假的自己去迎合大眾需要。久而久之你也會說:「這遊戲我不想再玩!」或者,你已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這遊戲 …… 孰真孰假?
「假我」比較社會面向的,幫助減少人際衝突,是對別人的同理心,是一種人際和諧的能力;「真我」幫助我們降低內在的衝突,是對自己的同理心,是一種自我和諧的能力。
「真我」和「假我」之間要有平衡,不可能完全沒有「假我」,否則不懂順從和迎合。但當一個人的「假我」太強,或完全被「假我」蒙蔽而不自知時,他的「真我」就會哭鬧不休,這樣的人雖然長大了,內心的小孩其實還沒有長大,很容易不自覺將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別人身上,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
職場上,很多人常常「變臉」,或者將自己的感受發泄在他人身上,又或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別人,手指向外,他們都很大可能內裏真假不分。另一些人總是做着不喜歡、沒動力的工作,又怕失去工作無法生存難幹活,他們都可能正在掙扎於真假之間吧!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