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人才解碼》專欄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分享了大灣區的政策,對人才需求,薪酬和文化差異。今年恢復通關後,兩地政府和有關機構密切往來,共同探討深化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融合。廣州作為大灣區重點發展城市,政府也出台了各項支持政策。
近日,我訪問了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林惠斌主任,他與我分享了他們的服務和成績。作為港澳青年創業就業的重要服務平台之一,廣州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是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孵化基地和服務視窗,自成立至今已有五年。十幾個服務點遍布區內,為香港青年創業落地提供資源開拓、政策解讀和配套支援的工作。迄今為止,已服務超過一萬名港澳青年。
在政策的支持下,大灣區的人才交流愈見密切,區位優勢、市場活力、營商環境和投資潛力不斷地吸引着香港的青年北上開拓。在回顧近幾年的情況時,林主任說到:「雖然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但香港青年在廣州開設公司的數量也在增加。」雖然,港澳青年之家未有在港澳地區做大範圍的宣傳工作,但團隊提供的專業服務,為港澳青年設身處地的關懷,依舊吸引絡繹不絕的港澳青年創業者前來諮詢,而其中大部分來訪者都是透過朋友介紹。這也說明它的服務深受港澳青年的認可,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在建設「人才灣區」的進程中,仍有許多困難和挑戰極待社會各界合力解決。在北上創業初期,無法及時獲取市場和政策資訊,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理解有偏差;而在創業規劃時,也由於缺乏當地資源,缺少一塊「敲門磚」,這些都成為了創業夢想落地的阻礙。林主任說,「諮詢是第一個階段,青年人更需要想清楚『我為甚麼要來?我來了可以做甚麼?大灣區甚麼產業合適做?香港人如何落戶?』。」青年之家這樣的平台,就可以幫助青年人對接潛在資源,進行政策解讀,提供生活和落戶上的支援,幫助他們少走許多彎路。
另外,在就業方面,由於兩地薪酬福利結構差異和有限的學歷資質互認的行業和領域,港澳青年人在就業上也遇到不少阻礙。針對這些壁壘,粵港澳相關企業機構都陸續出台相關政策,推動學歷資歷互認,希望通過消除專業和學歷資質上的壁壘,進一步推進大灣區人才流動。青年之家也積極與相關企業和機構合作,為香港青年提供在內地認可的培訓課程,助他們一臂之力。
香港青年的衝勁和想法值得讚賞和鼓勵,我們仍有些建議希望借此機會分享。大灣區的發展日新月異,行業和市場的需求日新月異,面對眼前各種各樣的機遇和可能性,懷抱夢想的青年人可能會失去方向,將自己的計畫拋諸腦後。我們希望青年人應充分做好市場研究,對資源和投入做出合理的計畫後再進入項目落地,雖可乘風逐夢,切不可忘卻初心。
撰文:李浩華(Daniel)
現任香港德國萊茵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及香港公司執行董事。現為香港人才管理協會會長。曾在多家全球500強跨國公司擔任各種管理職位超過三十多年。李先生同時身兼人力資源、商管主題的內外部培訓導師。擁有中國法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香港公司治理公會「特許秘書」及「公司治理師」。他一向樂於分享與傳承多年職場經驗與工作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