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y狠狠地把文件扔在桌子,氣憤地說:「點解Daniel可以時常Sick Leave?」大家望了她一眼 ,竊竊私語,各自低頭工作。
Betty與Daniel雖然負責同類型工作,但沒有從屬關係,很少工作上的交流,理論上他的病假不會對Betty產生很大影響。但每次Betty 知道他請病假,也會很激動和憤怒。
諮詢師問她:「Daniel請病假,令你產生了甚麼感覺?」
「我感到很傷心、無助。我們公司總是不公平。別人經常遲到早退就能升職加薪,而我卻總是原地踏步。」Betty眼泛淚光,委屈的感受隨着眼淚傾瀉出來。「當你接觸到類似的不公平事件,你會點做?」「之前都會跟其他同事傾訴。最初,他們都為我抱不平,慢慢地他們開始敷衍我,甚至冷言冷語:『你自己都檢討下啦!』。我感到委屈和被孤立,所以就更加不甘心,只好扔東西,大聲地自言自語發泄。」「你覺得這些發泄行為達到了甚麼目標?」「其實甚麼也做不到。最初因為無助,所以不斷比較和責罵。當同事不再附和,我就更失方寸,於是變本加厲地用行為和言語發泄,引起他們注意,但導致我和更多同事關係變得緊張。」
根據功能情境理論,任何事件並沒有絕對真理,我們只強調人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有用」準則來定生活目標。就以Betty為例,我們很多時被片面環境因素(Daniel 請病假),加上關聯思想(公司的不公平、同事的冷言冷語),令自己陷入情緒糾結(傷心、無助、委屈、憤怒),並作出種種「無效」行為;尤其當惡性循環沒有被自己意識到,糾結情緒往往被片面事件急速提升,令「無效」行為變得更頻繁。於是更偏離「有用」的目標。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生活壓力大到無法控制,必須提醒自己與此時此刻連結。平時預備安定心神方法,幫助自己在緊張、不知所措的情緒中釋放,讓負面情緒與自己保持距離。若你未找到合適方法,不訪嘗試「54321安定心神練習」。詳情可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577139112450138。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