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參與多場人工智能的分享會,聽到不少大學生擔心:「AI會否取代我們的工作?」這問題確實值得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這科技迅速演變的時代。
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生成式AI …… 這些名詞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術語,反而正逐步滲透進各行各業。我常說,AI不是敵人,而是工具。懂得運用它的人,將在未來佔據主導位置。面對AI崛起,年輕人需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學習力」,二是「心態與態度」。
保持學習的彈性與動力
科技日新月異,以往的知識技能未必能長久適用。我經常鼓勵學生:「你不需要一下子精通AI,但你必須願意學習如何使用AI。」例如學習如何善用工具協助寫報告、分析資料,或理解Python等基本語言處理技巧,這些都是未來職場的基本功。我們須擁有開放思維和適應變化的彈性。過往常強調「專業技能」,而未來則需要「跨界能力」──在科技知識基礎上,也要了解人性、會溝通、懂協作,這樣才難以被取代。
態度決定高度
AI可以整理資料、寫文章,甚至創作,但它不能取代人類的情感與價值觀。未來職場需要的不只是操作工具的「技術者」,而是具備判斷力、同理心、責任感與合作精神的「整合者」。一位懂得用AI分析市場數據的行銷專員,如果同時能夠理解客戶的真正需要、提出具創意又貼地的建議,那麼他就遠比一個只懂輸入指令的人更有價值。AI可以做事,但「做人」這一課,仍然是屬於我們的。在我多年指導學生和職場新鮮人的經驗中,態度一直比技能更能拉開距離。願意主動學習、敢於試錯、保持謙遜與韌性的人,總能在混亂的變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AI時代的你,應該是怎樣的?
1.好奇與求知:不害怕新工具,願意探索與應用。
2.自省與反思:明白自己有甚麼擅長、有甚麼不足,不斷優化自己。
3.有承擔與責任感:不推卸責任,願意為結果負責。
4.懂得與人合作:懂得尊重不同意見,建立正向關係。
5.保持人性溫度:在數碼時代,更懂得關心他人,提升影響力。
最後,我想對年輕人說──你們不需要與AI競爭,而是要懂得如何與AI共舞。你們的好奇心、熱情、價值觀與人際智慧,將是你們立足未來最強的武器。
撰文:翁慧雯(Elsie Yung)
擁有超過二十年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曾於多家跨國企業擔任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她堅信東方哲學,特別是道家老子的教導,對個人和職場生活都有深刻的啟示。懷着幫助他人的初衷,她於2020年離開企業崗位,創立了自己的顧問公司。作為「企業醫生」,Elsie為各種中小企業診斷並提供方案以解決人事管理上的問題。在青年教育方面,Elsie深知職業準備的重要性。她致力於在本地及海外大學提供職業指導,通過互動教學,豐富學生的就業前準備。此外,Elsie對回饋社會充滿熱情,於2024-25年度擔任香港扶輪社第94屆社長,並繼續推動社區服務,為青年創造更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