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職場的定義,遠遠不止於薪酬與福利,更關乎員工的歸屬感、資訊透明度、公平制度、溝通暢通與工作自主性。歐洲長年倡導的「生活與工作平衡」(Work-Life Balance)理念,強調家庭與個人時間的重要性,如今已成為全球企業追求的共同方向。
紐西蘭:信任文化與彈性制度
在《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中,紐西蘭名列前段班。當地企業文化自由且採信任制,「到點下班」是日常,幾乎沒有加班與上級壓力。勞工保障完善,下班後不必擔心被工作訊息打擾,多數企業更提供地點與時間的彈性安排,聘用員工看重的是專業能力,而非工時長短。分派工作時會評估員工負荷,若無法如期完成,會檢討人力配置而非責怪員工。每月一次的主管一對一會談則讓員工意見被記錄並付諸改善,真正形成健康的職場循環。
立陶宛:年輕世代的幸福首選
立陶宛在《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中表現亮眼,尤其 30 歲以下族群幸福感更是全球之最。當地就業機會充足,且家庭友善政策多元,包含家庭照顧假、長達兩年的育嬰假與津貼,以及「Mommy/Daddy Day」——凡育有兩名 12 歲以下子女的家長,每月可額外享一天有薪假。企業鼓勵員工「工作度假」,結合旅遊與辦公的生活方式。法定年假為 20 天且不分年資,許多人每年會安排至少兩次長假,OECD 也將立陶宛列入全球最佳工作生活平衡國之一。
芬蘭與北歐:幸福排行榜的常勝軍
芬蘭連續八年蟬聯世界最幸福國家,丹麥、冰島與瑞典緊隨其後。丹麥重視「社會性」與「對事不對人」的溝通方式,職位高低不影響發言權,每年享有五週長假與彈性上班制度。瑞典勞工享有 480 天育嬰假,可領八成薪資與每日補助 180 瑞典克朗,假期可在孩子滿 12 歲前用完。一位瑞典 IKEA 員工分享,公司採責任制無需打卡,每週只需進辦公室一至兩天,氛圍自由且信任度高。
愛爾蘭:社群溫暖與家庭支持並重
愛爾蘭的幸福職場文化融合了社群歸屬感與家庭支持政策,提供完善的產假與病假制度,並鼓勵彈性工作模式。員工在照顧家庭與事業發展之間可取得平衡,加上安全的生活環境,使當地成為歐洲幸福工作地之一。
比利時:短工時與高福利
比利時的工作時數相對較短,假期制度完善,員工能享有更多私人時間。高品質的醫療保障與社會福利,確保勞工在工作與生活間獲得最佳平衡。
德國:效率與下班斷線文化
德國職場注重效率與計劃,並有企業實施「下班後不收工作郵件」政策,保障員工私人時間。嚴格的勞動法規與完善的保障制度,讓工作更有界限,也提升幸福感。
挪威:靈活育兒假與短工時
挪威對家庭的支持體現在靈活的育兒假制度與短工時政策,鼓勵父母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確保家庭與職場之間的平衡。
西班牙與荷蘭:假期優渥與工時靈活
西班牙擁有優渥的假期制度,員工可定期享受長假,結合休閒與工作生活。荷蘭則以極短的平均工時與高度普及的兼職制度聞名,保障員工能自主安排時間。
香港近年也有企業開始推動「幸福企業」或「幸福職場」理念,但和台灣、北歐相比,發展路徑與重點有些不同,更著重在彈性制度、心理健康、員工參與感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結合。
香港又點樣?
近幾年,不少香港企業意識到單靠薪酬難以留才,於是開始引入國際化的幸福職場元素。例如部分大型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推行「彈性上班制」與「遠程工作模式」,讓員工可視情況選擇在家或辦公室工作。這不僅降低通勤壓力,也改善了員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關注員工心理健康
疫情後,越來越多港企引入員工輔導服務(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提供心理諮詢、壓力管理課程及健康講座。有公司更在辦公室設置「靜心空間」或「休息室」,讓員工能在高壓工作中找到喘息的機會。
員工參與與團隊歸屬感
部分企業會定期舉辦「員工關懷日」、義工服務或運動挑戰賽,不僅鼓勵同事交流,亦提升對公司的認同感。餐飲、零售及創意產業中,有企業將「幸福文化」融入日常管理,提供生日假、寵物友善日或額外的家庭日假期。
CSR 與幸福文化的結合
香港不少品牌會將「幸福企業」與 CSR 結合,例如支持環保、關注弱勢社群、鼓勵員工參與公益活動。這種模式不只提升公司形象,也讓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使命感與價值感。
從北歐的長假制度,到紐西蘭的信任文化,從立陶宛的家庭友善政策,到愛爾蘭、澳洲的彈性工時,幸福企業的樣貌在世界各地呈現出不同面貌,但核心價值始終相同,讓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並在職場中獲得尊重與成就感。香港則在高壓的商業環境中,嘗試引入彈性工時、心理健康支持及員工參與活動,讓工作不再只是生計,更能成為生活的正能量來源。
在競爭激烈且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中,幸福企業不再只是形象工程,而是留才與吸才的關鍵戰略。畢竟,一間願意為員工幸福投資的公司,往往也更能在挑戰中穩健前行,與員工攜手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