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者認為,從具體經驗所產生的生活經驗,才值得被重視;故事,就是人們整理生活、理解經驗的最基本元素。透過選取不同的故事,編織成一個對自我身分及人際關係有重大影響的結論。
敍事教育與體驗式學習的關係,在於參與者在憶述自身發展經歷和里程碑後,可以有主導權創造新經歷、體驗新文化、反省新際遇、建立新價值。敍事教育包括兩大部分,分別為憶述經驗和賦權實踐。一方面,敍事教育旨在鼓勵參與者回憶、講述和詮釋活過的經驗,反省自身歷程,形成自我理解,從而有機會獲得啟發,形成正面的價值觀,並調整個人作為,建立更符合自身所珍視的信念與價值的道德體系。
另一方面,敍事教育提倡參與者編織故事、建構新的故事,將過往經驗拓展至更豐富的領域,與不同的人士和文化互動、交流。在理解自身的成就和所面對的問題後,敢於實踐,獲賦權主導當事人生命下一篇章的發展路徑。就此而言,體驗式學習的若干活動可以呼應敍事教育中該項賦權實踐的元素。體驗式學習的理論基礎主要建立於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經驗學習理論」,該理論提倡啟發思考、反思檢討和實踐的過程,以便有效地容許學生拓闊知識基礎。
文化歷程提供全方位學習的機會,讓參與者真切、多元情境中體驗價值觀的各種面相,當中包括包容多元、細心聆聽、公民責任、國際視野等。經歷體驗式學習後,參與者可以更有效、切身地掌握一些單靠課堂學習、由上而下的學習模式難以達到的價值教育目標,有助參與人士更有自信地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情境,對自身的價值觀系統負責,發展終身學習、學以致用的能力。
敍事治療的基礎思想,是透過故事來產生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天生就帶着某些故事而來。這些故事存在於我們的家族傳統、文化中的童話、靈性修養傳承的故事,以及學校裏所聽到的歷史當中,等着我們去發現他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情節的過程中,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這些故事,我們主動建構自己特定的道路。我們反覆述說的事件,以及他人對於我們的傳述,奠定了我們存在的調性與感覺。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