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犯了一個判斷錯誤,才發現自身有一個很大的盲點,而內心有聲音叫自己多認識自己,這個問題也帶領自己認識了「U型理論」。「U型理論」的其中一個有效的實踐是協助發現盲點、解決人與組織的複雜問題,踏上從「我」到「我們」的學習之旅。「我是誰?」、「我這一生要做甚麼?」、「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能否對社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這些問題,叫自己在學習U型理論的同時,需要再次重溫「第五項修練」的核心思想: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練是學習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現實,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組織整體對於學習的意願與能力,建基於個別成員於學習的意願與能力。
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
「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圖像以至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在管理層面的許多決策模式中,決定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通常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心智模式。如果你無法推行組織中的興革,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與我們心中隱藏的、強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抵觸。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的起步,我們藉此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圖像,使這些圖像浮上表面;它還包含進行一種有學習效果的、兼顧質疑與表達的交談能力 。
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如果有任何一項的領導理念,一直能在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一種能夠凝聚、並堅持實現共同的「願景」:一種共同的願望、理想、遠景或目標的能力。一個缺少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有了衷心可望實現的目標,大家會努力學習、追求卓越,是因為衷心想要如此。另外,共同願景也常以一位偉大的領袖為中心,或激發自一件共同的危機。組織所缺少的,是將個人的願景整合為共同願景的修練。
篇幅所限,筆者將於下期繼續談談「第五項修練」的第四及五項修練。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