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受到疫情衝擊,經濟環境不斷惡化,經濟衰退於今年首季明顯加劇,3至5月失業率升至5.9%,達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整體失業人數超過二十三萬人。就業不足人數為十三萬五千人,屬十七年來高位,總就業人數下跌6.5%,跌幅是有紀錄以來最大,反映大量職位已流失。幸好,香港疫情由4月中開始有所減退,政府亦已放寬多項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人流及消費活動已逐步恢復。
然而,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尋求方法帶領香港經濟走出谷底,協助市民重建生活的同時,疫情也引發了很多商業爭議。以政府推出的「保就業」計畫為例,透過向僱主提供有時限的財政支援,以協助他們保留原本會被遣散的員工,從而在疫情期間保就業。計畫向僱主提供六個月的員工工資補貼,以每月九千元為上限補貼每位員工工資的一半。以五百名員工的公司為例,分兩期發放共二千七百萬元補貼。這將大大紓緩一些中小企業的裁員壓力,有助保住打工仔飯碗。
不過,早前筆者跟香港物業管理師學會會長、香港國際商業仲裁中心物業仲裁委員會主席馮國雄博士,討論過這項資助對物業管理業的幫助時,才了解到業內對有關措施議論紛紜。
馮國雄指出,以業主 / 業主組織為主的人士認為物業管理丶保安及清潔公司如獲政府提供這項員工工資補助,應退回給大厦或屋苑業主,因為他們的工資是從大厦或屋苑管理費來的,為大厦或屋苑提供物業服務的公司理應把政府的資助退回給業主。叧一方面,物業服務公司及相關從業者則認為這項資助是向僱主提供有時限的財政支援,以協助他們保留原本會被遣散的員工,從而在疫情期間保就業。而提供服務的公司是這些在大厦或屋苑工作的員工的僱主,所以資助理應全歸公司。
這些爭議,影響了十多萬物業管理行業員工、數十萬個工商及私人物業,還有數量龐大的物業合約,透過訴訟可能已不能適時有效地解決這些爭議。筆者會在下期跟大家分享可行的解決方法,萬勿錯過。
撰文:羅偉雄博士(Dr. Francis Law)
資深國際商業顧問及糾紛解決專家,擁有近三十年公共行政、人事、衝突及國際貿易管理的經驗,為香港和解中心會長、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聯合主席、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副主席、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理事、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客席高級講師、前海法院專家陪審員、首席調解培訓師、首席評審、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及仲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