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想成為異類,也不想標奇立異,所以很多人寧願跟隨大隊。有時候,這種不想成異類的心態可能是潛意識的狀態,自己麻醉自己並非異類,跟其他人差不多。
在網絡圍爐的世代,很多人會以為自己的意見才是主流,世上有很多人跟自己的想法一樣。一旦有人跟自己的意見不符,便指責別人是異類。最終,自己可能走進象牙塔都不曉得。
又例如,有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SEN)的家長,往往不願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學習障礙問題而逃避處理,反而強迫孩子滿足一般主流學習要求。另有一些所謂怪獸家長,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優秀的孩子差不多,一樣可以到達很高的水平,因此給孩子很大壓力。其實,以上心態叫做「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 ),指人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或判斷,以為跟大眾一樣,自己沒有問題。
1977年,史丹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進行了一項簡單而有效的實驗,證明「虛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知覺和決策。在研究中,參加者被要求閱讀關於一宗衝突事件的資料,並得知有兩種對此衝突做出回應的方式,參加者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測其他人會選擇哪種方式;
2.說出自己的選擇是甚麼;
3.分別描述選擇這兩種回應方式的人的特徵。
實驗結果顯示兩個發現。首先,無論參加者選擇了兩種回應方式中的哪一種,其中更多的人認為別人會做出和自己同樣的選擇;其次,參加者會試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見者為有問題。不論是出於「怕執輸」或是「人怕出名豬怕肥」的心態,「虛假同感偏差」這種怕異類的想法可能是害怕自己被點名、被批評、被排斥。可是,那種過份自我保護卻影響正確的判斷,看不到另一面的事實,最後令自己更「離群」,變得自以為是,自我膨脹。
突破這個偏差,要透過換位思考的心理方法,嘗試接納自己不一定是對的,及多看不同資料和可能性,走出自設的思想框框。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