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止是産品的競爭,更是商業模式人才的競爭。人們利用互聯網在很多領域開發了一些技術,例如無人駕駛汽車、翻譯、大量醫學技術資料的處理、法律文書的處理等,反映電腦對人工的替代能力,愈來愈強悍。20世紀初,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就講過一句話──他說,有一個詞現在不太著名,但是未來大家會愈來愈多地聽到這個詞,叫「技術性失業」。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用聰明才智發明的技術,反而會導致我們失業,這是一個未來會愈來愈清晰、愈來愈壯大的趨勢。
聽到百多年前凱恩斯講的這句話,令筆者聯想到:我們自己從瓶子裏放出了互聯網這個比以前所有技術都要強悍無數倍的新魔鬼,引發了全球性失業。你不覺得這是一個真正恐怖故事的開始嗎?可能有人會問,你怎麽把技術進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漆黑一片呢?難道技術進步不是人類經濟繁榮的最底層的一個因素嗎?這些說法或許沒錯,但是人類經常犯一個相反的錯誤——老是低估技術的作用。
曾經風光無限,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職場精英,開始被逼離開職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力充沛、學習能力更強、起薪低廉且無限量供應的年輕人。三十八至四十二歲,正成了職場人的分水嶺:要麼更上一層樓,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收入;要麽開始步入職場下行通道,需要考慮職業轉型。也許有人認為職業規劃是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外部環境和人才市場總是在動態變化的,如果職場人不能洞察未來變化的趨勢,不能未雨綢繆的準備好自己的相關能力,不能有效並主動的管理自己的職業生命周期,那麽一旦變化來臨,受傷害的總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職場人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採取守勢。事實上,幾乎沒有甚麽領域是安全的,那怎麽辦?建議是放棄追求效率,轉而追求趣味。讓每一個小群體靠興趣、價值觀、心靈的追求、趣味的表達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個小而美的商業形式,這就是那些未來人不會被機器替代的崗位群聚的選擇。互聯網時代,作為一名職場人,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及時接受新思想和學習新知識,就意味着創新能力的衰退。與他人的互動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通過總結和分享,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認知差異,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