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論說,人的需求像個金字塔,是有不同層次的。底層是生理和安全,往上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滿足了底層的,就會有高層的需求。這套理論一直有爭議,但是你得承認它很好地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的人認為,最微小的物質比甚麼都重要;有的人卻在追求自我實現。他們之間的差別,當然不僅僅是錢多或錢少,更重要的顯然是在認知上的鴻溝。
這個認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樣,是正態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裏去。可是人的成就卻是冪律分布的,是一系列苦練和正回饋積累的結果。這個差距,如同雲泥。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的資源都拿走,他想必還是能像穿越小說裏的主人公一樣幹一番大事,因為他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好了,身處互聯網時代,應該有甚麼樣的智慧和見識呢?筆者認為,導致人才生命周期被縮短有許多的原因,職場人既要獲得高收入,又要延長其職業生涯,那麼首先要學會基於個人職業規劃的職業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也許有人認為,職業規劃是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外部環境和人才市場總是在動態變化的,如果職場人不能洞察未來變化的趨勢,學習能力不夠強,不能未雨綢繆,不能主動而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職業生命周期,那麼一旦變化來臨,受傷害的總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庭。
職場人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採取守勢。世界上很多事情,守是守不住的。如果你採取守勢,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保住自己的收入和待遇,包括尊榮,都是不可能的。其次就是持續學習和納新,因為作為一名職場人,如果整天以忙為藉口,不注重學習納新,最終必將落伍。尤其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及時接受新思想和學習新知識,就意味着創新能力會遞減。與他人的互動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通過總結和分享,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認知差異,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面對現代世界,一個最基本的識見,就是願意擁抱改變和探索未知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就得用時代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理解、玩轉和改變這個世界。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