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有沒有好友,比受不受歡迎更重要。可是有時,我當你是寶,你卻當我是草?
很多人在朋友關係上會有以下困惱:你一味付出和主動,對方卻被動或敷衍;對方有需要才找你,平日就消失所蹤,或只會找其他人玩;你視對方為好友,對方卻視你普普通通;你給對方說你的秘密,對方向你甚麼都不說。
以上看出一段關係的不平衡。不平衡的關係難以長久。友誼需要一種社交互動(social exchange)。Bleizer及Adams(1992)在這方面提出了友誼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雛形期」(formation):這階段指由陌生人成為相識,雙方由零開始了解,由基本資料到更深的認識。這方面需要雙方都主動,及資料內容的平衡。如果只是傾斜向一方面,關係就難以健康地形成。第二階段是「發展期」(maintenance):雙方願意維繫和經營這段關係,最基本是「聯絡」,沒聯繫,怎發展?不錯,有些關係會比較少聯繫,但每次聯繫都可以有質素,有價值。可是單單由一方去主動聯繫,不但不平衡,而且會令主動一方漸漸感覺自己不重要,削弱關係的建立。第三階段是「分離期」(dissolution):這代表友誼的枯萎。有些關係參結束純粹出於疏遠,有些是彼此的共同群體或興趣消失,有些因為發生了爭執或誤會等。而這結束都跟以上的形成和發展質素有關。當然,一段關係結束,也可能代表另一段關係開始。
以上不單是一個起承轉合,也可以是一個循環。這又內藏了三個重要元素:一是「互動」(interactive proess)。友誼需要互動,就是雙方的主動。有些人在關係上純是得益者,等朋友找,讓朋友付出。漸漸地,你的朋友都會失落和灰心。關係不可以take it for granted。另一是「內在印象」(internal structure)。人的行為根據過去行為產生的後果來預測。在關係中,每個人都會在互動中替對方建立一個印象,即是「你是怎樣的人」、「你如何看我」及「你會怎樣待我」等,這都對友誼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影響你如何付出、會否堅持,及會否忍耐包容。最後是「檢討」(evaulation)。每段關係結束都事出有因,或是你,或是別人的錯。這教曉你自我反省,或下次能否帶眼識人。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