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匪夷所思」的調解劇
筆者近日接觸不少認可調解員及有興趣報讀調解課程的人士,大家不約而同只有一個共同話題,便是剛播映完畢的調解劇,對於箇中劇情的失實,顯得無奈之餘,更擔心影響公眾對調解有所誤解。筆者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跟大家探討過當中一些失實的調解處理方式,可惜言猶在耳,更「匪夷所思」的劇情陸續發生,令筆者認為有需要再跟大家探討一番。
首先男主角在處理每一個調解個案都存在利益衝突,明顯地與爭議的一方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在調解會議前完全沒有申報利益,根本缺乏一個專業調解員應有的本質;在調解過程中不論眼神、坐姿、身體語言完全傾斜友好的一方,根本談不上持平,何來發揮調解員不偏不倚、中立的角色?若然在現實世界,這樣的調解水平早已被爭議的一方提出中止會議並作出投訴,相信這類認可調解員早已被除名。
另一點是調解員的背景,現時相關法例並沒有對調解員的背景作出要求包括學歷、社會背景等,但若要令爭議雙方對調解員增加信任,端莊的衣着相信有一定的幫助,但劇裏的男主角全場都只裝扮成社團「大佬」形象,雖然認可調解員的衣着沒有明確規定,但筆者深信「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是很基本的要求。
最後一點是最匪夷所思,劇中男主角為了解決心中矛盾,最後以「自我調解」來解決,筆者認為這種「謬誤」必須糾正──在調解理論而言,並沒有「自我調解」這種荒誕行為,男主角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接受輔導。
本來「調解」是近年社會上的話題之作,以調解員為題的劇集,似是回應現時社會氣氛異常繃緊的狀況,較緊貼香港社會的情況。若然能夠好好發揮,加入更多真實爭議個案,提供務實的調解方案,令市民產生共鳴後,不單有助提升市民對調解的認知,更有助提升社會和諧,將會是全港市民之福,只可惜現在只能用作「反面教材」罷了。筆者期望電視台、政府及相關調解服務機構在未來推出更多、更有效的宣傳。
撰文:梁偉峰 [email protected]
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二十五年,現為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商台互動顧問及智經研究中心會員。
首先男主角在處理每一個調解個案都存在利益衝突,明顯地與爭議的一方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在調解會議前完全沒有申報利益,根本缺乏一個專業調解員應有的本質;在調解過程中不論眼神、坐姿、身體語言完全傾斜友好的一方,根本談不上持平,何來發揮調解員不偏不倚、中立的角色?若然在現實世界,這樣的調解水平早已被爭議的一方提出中止會議並作出投訴,相信這類認可調解員早已被除名。
另一點是調解員的背景,現時相關法例並沒有對調解員的背景作出要求包括學歷、社會背景等,但若要令爭議雙方對調解員增加信任,端莊的衣着相信有一定的幫助,但劇裏的男主角全場都只裝扮成社團「大佬」形象,雖然認可調解員的衣着沒有明確規定,但筆者深信「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是很基本的要求。
最後一點是最匪夷所思,劇中男主角為了解決心中矛盾,最後以「自我調解」來解決,筆者認為這種「謬誤」必須糾正──在調解理論而言,並沒有「自我調解」這種荒誕行為,男主角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接受輔導。
本來「調解」是近年社會上的話題之作,以調解員為題的劇集,似是回應現時社會氣氛異常繃緊的狀況,較緊貼香港社會的情況。若然能夠好好發揮,加入更多真實爭議個案,提供務實的調解方案,令市民產生共鳴後,不單有助提升市民對調解的認知,更有助提升社會和諧,將會是全港市民之福,只可惜現在只能用作「反面教材」罷了。筆者期望電視台、政府及相關調解服務機構在未來推出更多、更有效的宣傳。
撰文:梁偉峰 [email protected]
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二十五年,現為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商台互動顧問及智經研究中心會員。
Posted on 02 May 2015.
Tag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