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灣區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迅速,彭博與香港青年聯會夥拍香港金融管理局,並攜手二十二家國際及本地金融服務機構,聯合推出「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發展計畫」,使學生對大灣區市場的長期趨勢和機遇有更充份的了解,以配合區內迅速增長的人才需求。有金融服務機構指出,大灣區經濟貢獻佔全國11%,是內地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料2030年大灣區經濟規模將達近港幣三十六萬億元;香港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表示,金融人才需求不斷攀升,不同學科的人才都能在金融行業找到就業機會。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出席「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高峰會」時表示,未來對金融人才需求將不斷增長,金融行業不再只面向金融或商科的畢業生,不同學科的人才都能在金融行業找到機會,如人工智能工程師、用戶體驗設計師、金融科技產品經理等。他指自己也沒有金融背景,重要的是培養超越時間的良好思維,從商業監管中了解重點,並與團隊一同培養紀律,做出更好的項目。他以商業數據通為例,指出構建技術平台的技術不難,困難在於如何使平台具有商業可行性。例如對於銀行,金管局需要幫助他們作風險管理的測試版;對於數據供應商,需要為他們創造商機,這些工作正適合不同背景的團隊來處理。
網上銷售零售額
按年增21%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在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電子錢包、流動支付平台在香港十分流行,它們正在推動商業模式的轉變,如網上購物等。他透露,2022年香港網上銷售零售額超過三百四十億元,比2021年增長21%。他提到,香港的金融科技領域非常多樣化和充滿活力,現時擁有超過八百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提供廣泛的創新服務,例如移動支付、跨境轉帳、智能財務諮詢、財富管理、虛擬資產交易和區塊鏈,並是發行虛擬銀行和虛擬保險公司牌照的先驅,獲發牌照的虛擬銀行共八家,虛擬保險公司共四家。
他指出,大灣區是本港金融科技行業可以挖掘的巨大市場。大灣區八千七百萬富裕人口和經濟活力將提供許多發展機遇,包括從產品開發、分銷、資產管理及服務,加上大灣區的創新中心,例如深圳,在金融科技開發和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通過與大灣區內不同城市合作,有望創造更大的協同效應。他續稱,本港監管機構一直與大灣區監管機構合作,通過監管沙盒,鼓勵企業在香港和大灣區同時進行跨境金融科技項目試點。 港府正大力構建人才庫,確保有足夠人才支持金融科技發展,陳茂波提及在《財政預算案》中推出「專上學生金融科技實習計畫」,資助學生到香港和大灣區進行實習,獲取在金融科技公司的工作經驗,培養他們畢業後從事金融科技行業的早期興趣。
大灣區
成經濟增長火車頭
滙豐銀行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發展計畫」的企業合作夥伴之一。滙豐銀行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表示,很高興見到本港年輕人對金融科技的興趣有增無減,並有志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業。他指出,大灣區是推動內地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未來幾年將帶領全國在金融、投資、科技及貿易的發展。大灣區的面積不足全國1%,但其經濟貢獻,卻佔全國經濟規模的11%。他稱,據滙豐的研究估計,至2030年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將達到四點六萬億美元(接近港幣三十六萬億元)。
廖宜建續指,計畫吸引超過三百位來自本地大學的大學生參與,相信將為本港人才庫注入更多新血。「滙豐作為香港最大僱主之一,致力培養下一代,支持他們擁抱夢想、貢獻社區。」
計畫中約三百二十名學生參與首期項目,通過參與國際及本地金融科技企業提供的培訓和定制指導,助學生了解大灣區的長期發展趨勢,把握職業發展機遇。 渣打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出席活動並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三種貨幣」使本地金融環境變得更「有趣」,從銀行角度出發,雖然在支付、交易等面對很多限制,實際上能為日後創新提供了良好基礎,如在大灣區框架下,不同的政策促成很多創新事物。
技術創新
重塑金融業
談及創新對整個金融服務行業的影響,高盛集團數據科學及機器學習平台全球主管及高盛集團核心工程部亞太區聯席主管毛珈認為,技術創新基本上正在重塑每一個行業,而金融業亦不例外。她指出,雖則行業受到嚴格的監管而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滯後,但技術影響無處不在,例如是支付技術、電子商務、數字銀行、虛擬銀行等。
她提到,修讀不同科目的人才也可透過培訓再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專才。她建議學生最重要是修讀真正感興趣的領域,以發展個人事業,並建議他們保持思想開放和靈活。
在分享個人經驗時,她提及以往於加利福尼亞修讀計算機科學,認為日後將投身學術界或到矽谷發展,因獲得獵才顧問的聯絡,作出嘗試並前赴位於紐約的高盛進行面試。而在選擇公司方面,她建議學生選擇投身於喜歡該公司文化的公司,當中可透過與公司的員工了解他們在公司的仼職時間是否長,留意公司會否任人唯賢,以及留意面試官,了解是否喜歡一起工作的同事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