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第一次揚帆出海,是十多歲時參與外展訓練的時候。十多位男女學員,吃喝玩樂、睡和拉的旅程,皆在一艘三十公尺長的帆船上。仍記得當日的目標是駕駛帆船到達「彼岸」;但風向總有它的主意,不會按舵手目標位置而轉移,於是航行者便要設法配合。那時,最令人心情緊張興奮的,莫過於搶風行駛(即Tacking,作Z字形航行)。仍記得每次風向不定,吹得亂轉時,每一次的搶風行駛總是把當天的早午餐一吐而盡。
外展訓練給予的成長經驗是獨特的:攀三米高牆、Morning Dip、睡船艙、Giant Ladder、紮木筏等。這些不用牢記也不會忘卻的考驗,也是成長中累積的經驗。而外展訓練預告旅程不免會遇見大小風浪,密密麻麻的挑戰會暗暗叫人心裏害怕,過程正好讓我學習面對恐懼,正面面對每個逆境和挑戰。後來我發現:原來經驗可以被提取,每個考驗背後皆可以是一份祝福,上天給我們的智慧和內在資源,足夠克服每個逆境和挑戰。外展旅程不是豪華團,卻留下不能磨滅的美好、獨特而豐富的回憶。
或者,生活需要熱度和採取主動,改變我們對事看法的態度。事實上,沒有人比自己更有條件去控制個人的想法。改變需要勇氣,到底甚麼是勇氣呢?怎麼樣才可以令自己勇敢一點?拿勇敢來做甚麼呢?
看了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的《召喚勇氣》才了解:勇敢,是我們不夠理解、被低估的稀缺力量。「勇敢,對應的不是強勢、無敵,無關勝負,而是指我們在無法控制結果、無法預測成敗的時候,還是能夠鼓足了力量站出來、走上場、向前進。勇敢不能夠保證成功,甚至會帶來挫敗、批評、攻擊、心碎。勇敢的人,不會毫髮無傷,換句話說,勇敢的人不會完美。」布芮尼‧布朗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研究脆弱與勇敢,她不但發現勇敢是可以訓練養成的能力,而且找出了練習的方法,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補修的自我鍛煉:只有面對自己的不足,才可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