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施政報告》在科技界別提出了新施政方針,透過擴闊「科技人才入境計畫」,涵蓋一系列科技範疇至十三項,以吸引、培育和留住創科人才,壯大本港人才庫。有業界指計畫針對高端技術人才的輸入,惟申請手續繁複,審批亦具有一定限制。今期《JobMarket》專訪涵蓋計畫內新增範疇的業內人士,探討各行業的發展及人力需求情況,並訪問了培訓相關人才的院校,了解科技人員的就業前景。
政府將擴大「科技人才入境計畫」(下稱計畫)的適用範圍至全港十三個科技範疇,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材料科學、5G通訊、物聯網、集成電路設計、微電子、數碼娛樂及綠色科技等,並支援研發活動的初創公司和中小企。創新科技署公共關係及新聞組代表指,計畫將容許更多企業,透過快速處理輸入本地短缺的科技人才,促進香港的科技發展及研發工作。
代表續稱,為培育更多科研人才,政府亦會擴大「研究員計畫」及「博士專才庫」的資助範圍至全港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包括須在香港進行研發活動的初創公司和中小企,而擬聘請的研究員和博士後專才須協助進行相關研發工作。「藉此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並為他們提供更多工作機會,促進本港科技發展。」
綠色科技增人手 進攻全球市場
綠色科技一直是本港銳意發展的其中一個範疇,亦涵蓋在計畫適用範圍之中。專注研發室內空氣監控及治理的香港鏸發有限公司(WOOFAA),以物聯網方式發展室內空氣管理市場。其始創人周錦富表示,該公司主要為本港一綫地產商、國際學校及國際工業產品品牌等客戶,以及直接終端用戶作技術供應及支援。「我們正開發一系列家用智能空氣治理產品,並計畫於明年推出市場。」
他續稱,該公司現有五名主修工程或生物科學的全職技術人員,兼任客戶服務及行政工作,另有十名以項目形式合作的自由工作者。「我們計畫將產品推進全球市場,初步評估需要一名了解綫上及綫下、內地及海外銷售且具備五年或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士。」另外,該公司亦有意聘請電子硬件及軟件開發操作人才,他們須了解各種數據傳輸的原理和方法、大廈中央空調的設計及運作原則,以及掌握個別氣體的化學特性及變化等基本概念。
周錦富表示,該公司於江門開設研發基地,並聘用內地人才,作為擴闊人才的另一途徑。「內地較多食品或生物科技方面的人才,可解決研發及將來運輸產品的技術含量問題。」為讓員工有更大的空間發揮,他坦言其公司只會向員工提供科研方向,「具體如何執行及運作,則交由團隊商議決定,我亦鼓勵員工多與學術研究專家溝通。」
人才是發展創新科技的關鍵,惟周錦富坦言,計畫的申請手續繁複,具一定限制。「以我的觀察,該人才政策主要支援博士級以上的人才,及具備與大學科研同級資質的機構,初創公司受惠的機會微乎其微。」
數碼娛樂倡再工業化
數碼娛樂同樣被納入計畫的新增範疇,據統計署的數字,2017年數碼娛樂界別的總增值為一百零九億港元,從業員達二萬三千人,動漫遊戲製作約佔一千五百人。香港數碼娛樂協會主席彭子傑(Gabriel)表示,以協會的準則界定,數碼娛樂包含範圍相當廣闊,「大致涵蓋電玩遊戲、動畫、視覺特效、互動設計、以及最新的串流直播和電子競技等。」
Gabriel坦言本港的營商成本高,令行業普遍採取精英制,不少企業把生產部分外判至鄰近地區,以致過去數十年,即使有企業成功做出產品,仍無法將公司經營規模化。「歸根究柢是產業人才的培訓未能追上時代變化,且行內欠缺明確的晉升階梯,窒礙了行業發展。」
他認為,計畫擴展涵蓋範疇的措施,對數碼娛樂業未必能即時見效。「計畫主要為本港輸入高端技術人才,以增加本地人員的需求及技術轉移。惟現時香港產業正面對本地生產力不足的情況,公司根本無法產業化。」惟他強調,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到本港發展的同時,政府必須加強輔助及鼓勵企業,培育及吸納中階及基層人才;並把生產綫設在香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職業階梯,才能真正推動行業發展,「再工業化的理念,我覺得在數碼娛樂也行得通。」
微電子開發期長 盼獲持續資助
計畫另一個新增的專才範疇是較少人認識的微電子,龍微電子有限公司代表張先生指,微電子是電腦設計、半導體的製造工藝,並就產品進行測試及封裝,製成品就是猶如電子產品大腦的主芯片。「由於香港在微電子方面投放的資源不及鄰近地區,加上生產工序完全依賴內地或台灣,故本港微電子發展着重於產品設計或應用開發。」
張先生表示,該公司現時有十三名員工,包括電子零件設計、應用開發、生產工程及銷售人員等,「有十位本港員工,另有三位銷售人員在日本及韓國,與技術職位相關的員工,均擁有電子工程學背景。」他坦言,中美貿易戰令部分工廠定單減少,但有個別品牌則考慮使用非美國品牌的零件替代,為內地及香港微電子業帶來機遇。
他坦言,產品開發周期長達二至三年,即使政府放寬計畫的申請條件,對該公司的幫助不大。「公司員工以本地人為主,人才供應較為穩定,加上我們現時已有渠道找合適的人選,故盼政府對行業提供長遠並持續性的資助。」
集成電路設計發展潛力巨大
近年香港集成電路設計業迅速發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高級總監(集成電路設計)史訓清表示,本地湧現一批針對特定市場和需求的中小型集成電路企業,集中於第三代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設計、系統整合和相關應用,如創能動力科技(APS)及華智科技(Vitelic)等等;亦有不少初創公司相繼成立,同時吸引了內地和海外的研究中心紛紛在香港設立分中心,「行業存在巨大發展潛力。」
史訓清指,應科院轄下的混合信號系統晶片技術部約有六十名專業設計人員,他們均擁有設計、製程、建模與仿真、測試等專長。「學士、碩士至博士選修集成電路設計、電子工程、電力電子工程、機械工程、數學、物理、化學、電腦科學等學科的工程人才,均適合投身集成電路設計研究。」
他續指,設計工程人員主要負責發展知識產權、集成電路設計、系統設計、原型模板製造、封裝及測試等範疇。員工除參與原有工作研究外,亦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科研項目,為各員工提供全面事業發展機會。「以工程師為例,其晉升階梯可分為高級工程師、資深工程師、高級資深工程師或更高職級。」為鼓勵員工持續進修學習,培訓團隊會為員工提供內部培訓,以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術,將知識更有效運用於工作之上。
史訓清稱,應科院通過暑期實習計畫,讓同學們在公司專業同事帶領下,從實際工作中認識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提升他們的興趣,畢業後加入相關行業。「來年也會擴大本地學生參與暑期實習計畫的額度,讓修讀相關課程的本地同學可於暑假期間進行實習,吸引他們未來投身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業。」
課程職業導向 取錄名額倍增
為培訓更多集成電路設計技術人才,香港科技大學開辦理學碩士(集成電路設計工程)一年制課程。該課程主任陳文新表示,集成電路設計須接受長時間訓練,「從業員須花兩至三年才能掌握概念、設計技術及背後原理;要完全了解市場發展及需要,甚至須花上五至六年時間。」他補充道,大部分公司傾向聘用碩士或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故學員畢業便可取得行業入場劵。「設計人員入行前須經過數年磨練,起薪點約人民幣二萬元,即港幣二萬二千元;工作數年後,薪酬提高一倍。」
陳文新坦言,現時集成電路設計求才若渴,「香港及內地每年只能培訓八百至九百名相關人員,供應追不上行業需求。」他續指,該課程今年報讀人數增加一倍,取錄名額亦由三十名增至六十名。「逾半以上的學員具有相關工作經驗,如從事集成電路的從業員及管理層,或負責處理包裝及測試工序的人員等。」
他強調,集成電路設計猶如「練內功」,該課程以行業導向,讓學員從概念、認識工具、生產工序、分工、測試等步驟,了解如何將數億計的電腦原件換成晶片,重新排列及連繫,確保輸出時不會出錯。「這個行業講究技術的專業性,工作難度亦相當高。」他續指,為讓學員獲得實戰經驗,該課程特設小組項目訓練(project class),由具有創業或行業工作經驗的老師帶領。「學生可向老師拋出個人想法,並詳細闡述個案,最後為整個項目撰寫流程報告。基本上,學員製作的都是可以推出市場的產品。」
陳文新認為,香港作為提供集成電路設計專業人才的窗口,行業應把握機會為從業員提供系統定義、設計及教育等高端訓練;政府亦應利用資訊流通的優勢,透過逐步引進科研人才,促進行內生態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