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預測,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達到四點六二萬億美元,超過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有望成為世界GDP總量第一的灣區。大灣區對優秀人才的迫切需求顯著增加,適應當下產業升級需求的專業崗位亟需填補。香港青年人才在大灣區應因應當下發展,發揮自身優勢。政府及政策經濟環境又應如何為香港青年人才創造優質的發展空間?讓我們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2022》及剛剛結束的「二十大」找找答案吧。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訪港時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中第二點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他特別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除了繼續保持本港國際經濟的優勢地位,背靠祖國,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優勢也是發展動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助力。據相關報告指出,大灣區的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教育培訓業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愈來愈高;在崗位需求上,以產品開發師、軟件工程師、程序員此類技術研發職能的最為搶手。
本港青年人也應着眼未來,選擇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發展事業。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排名顯示,香港和深圳在全球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九。由此可見,在香港始終保持在國際金融市場中領先地位的同時,深圳的國際金融地位也在逐年上升。香港與廣東省一水相承,從歷史和文化上有着無法分割的聯繫。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律師、醫生、建築師、工程師等愈來愈多專業領域的執業壁壘被打破,香港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獲得更多職業發展機會。這也令大灣區成為了香港青年人才開拓視野,投身國家建設的中的一個上佳選擇。另外,這次《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短期入境工作毋須工作簽證」,也是一個方便大灣區內人才流動的好政策。
最後,在關注和了解當下大灣區崗位需求和相關政策之外,香港青年人應盡早做好職業規劃,對個人專業能力和興趣進行評估,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進修課程與實踐機會,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職場競爭力。長期以來,香港通過不同的方案鼓勵青年人參與科技創新領域,例如香港科技園設立的醫療科技研究平台 (Health@InnoHK)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研究平台(AIR@InnoHK),增加了本地青年在生物醫療、人工智能等方面參與科研的機會,也為香港及大灣區孕育了未來的科技人才。此外,香港也將進一步推動STEAM教育,宣導創科思維,配合創新科技和數碼科技的發展。大家也應抱有開放的態度,勇於嘗試和創新。
撰文:李浩華
現任香港德國萊茵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大中華區、香港人才管理協會副會長,曾在多家跨國公司(包括全球五百強企業)任人力資源區域負責人,並為英國及香港公司治理公會會員、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資深會員、前廣東省經濟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