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節,其實是從大除夕前一周的小年夜便打開序幕,一直延伸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此期間,在大灣區不同的城巿,有着各式各樣極富地區特色的習俗和儀式。 清康熙《新安縣誌‧風俗》載:「十二月二十四,為小年,晚祭灶。」可見民間以祭灶節來區分小年夜。祭灶,在澳門及香港也稱「謝灶」,亦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
廣東人一般在年廿八「洗邋遢」,商店陸續「收爐」。而惠州在年廿四便已隆重其事地迎接新年了,惠州人稱為「入年價」。年廿八,可算是澳門過年節之「重頭戲」,因「二八」在粵語中與「易發」諧音,不少做生意的老闆會在當晚宴請員工吃團年飯,討財運亨通、如意吉祥的彩頭。
各家各戶會在年三十大除夕聚首一堂吃團年飯。飯後,在廣州、澳門及香港人們會逛花市;佛山則在除夕夜有小孩賣懶的習俗,同時也會獲得長輩給的「壓歲錢」,置於枕下壓歲。在惠州,則家家戶戶都會點燃「長明燈」,一家老少,終夜不睡,稱「守歲」。
喜氣洋洋
正月初一,俗稱「做年」。在珠海,人們都早餐茹素,午餐吃「豆撈」,寓意一年有得「撈」。而這一天,澳門人則考究「亨通」,以示吉祥。而廣州人多在這天的凌晨祭祖拜神,起牀焚香,放炮仗。中午飯必須吃齋,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初二俗稱「開年」,各家各戶都做髮菜、蠔豉、生菜、鯉魚等菜餚,以其諧音寓意新的一年「發財」、「好事」、「生財」、「有餘」。廣州部分地區及江門巿則會在年初二,把活鯉魚「放生」。在大灣區很多地方,出嫁的女兒會和夫婿在初二回娘家,所以俗稱「迎婿日」。而在惠州,則在初四這一天,大家還會圍在一起吃一種風俗食品叫「油麻茶」。初三為「赤狗日」,亦稱「赤口日」,不宜交往,以避口角是非,為此,很多人便趁這天到各大廟宇祀神。而在惠東小布村,每年年初四則有傳統的「逗老爺」祭祀儀式。
廣州、客家、潮汕、福建人在初七「人日」都有吃「七寶羮」或「七寶齋」的傳統,而所選的七樣菜因地域土壤不同而各有變化。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佛山稱之為「上元節」,除了掛燈外,還有一個傳統名為「跳火光」。江門市新會區則有另一個與鯉魚有關的習俗,就是「新會魚燈」,當天,街頭巷尾、家家戶戶門前都懸掛魚燈,取其「年年有餘」。其他地區,都有舉辦大大小小的舞龍舞獅活動及燈會,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年節至此,才在五光十色,甜甜蜜蜜中圓滿結束。
撰文:曾文彬(William)
從事人力資源及行政工作三十餘年,曾在多家跨國公司任人力資源及行政區域負責人,現任香港一家上巿公司人力資源及行政總監及可持續發展主管。擁有中國人力資源法務師資格並為英國及香港公司治理公會會員。現為香港人才管理協會義務秘書及大灣區薪酬及福利調查委員會香港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