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是一個充滿經驗及動力、超過八千萬人口的地區,區內有着三種主流方言,分別是粵語、客家話和閩語。粵話又稱廣東話或白話,是區內最主流的方言,其在區內的流通性並沒有給官方的普通話比下來。
不少研究都說明粵語或廣東話是起源於公元220年漢王朝覆滅之後經長時間的戰亂令北方的漢人向南方逃離,由此將他們的古老語言帶到南方,它亦曾被稱作「官話」。粵語能夠在區內的強勢發展實有賴香港和廣州這兩個強大的經濟體以及鄰近城市的支持得以維持。雖然粵語在區內的普及性廣,但是在話語的運用則不盡相同,而語音、聲調、語法、詞彙、構詞等亦不太一樣,所以在區內不同的粤語方言區自有不同的演譯。
至於區內另外兩種方言,即客家話及閩語。客家話來自客家人,關於客家人族群的來源,主流普遍的認知是從秦末至宋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族群血緣、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形成的民系。在廣東境內,客家語方言區分佈在廣東東部(不包括東南沿海的閩語地區)。方言區的西端大致以韶關-廣州-惠陽為界,與粵語方言區毗鄰。東南端以潮汕、海陸豐地區為界,與閩語方言區毗鄰。
言之有物
廣東境內的閩語,是福建閩方言的延伸。閩語方言區分佈在廣東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岸部分地區和雷州半島。其中東南沿海的潮州、揭陽、汕頭、豐順為潮州話方言區,汕尾、海豐、陸豐為海陸豐話方言區。雷州半島的湛江市區以南的縣市:雷州、徐聞為雷州話方言區。
除了這三大方言區,廣東還有許多小方言區,如高州、廉江等地的三大塊客家小方言區,粵北韶關各縣區、連州、連南廣泛分佈的粵北土話,中山、廣州南沙以及順德南部的隆都方言區,惠州惠城、博羅的東江話,惠東、博羅等地的閩南語方言區。還有更小的方言地區,一般由幾個村鎮組成,如深圳關外客家地區的粵語方言地區、中山粵語地區的客家話、隆都話方言地區。更細碎的是多種方言的混雜區,如增城、寶安,西部本地人以粵語為母語,東部本地人以客家話為母語,當地人常常兩種方言都會說。 總體上,由於粵語方言的主導和強勢,部分與粵語方言區毗鄰的客家地區,當地人在自家說客家話,遇到說粵語的就說後者。
由此觀之,對於習慣以粤語溝通的我們香港人可以透過熟悉當地的方言而加深對當地民情的了解。再者,語言文字(包括方言)是有效溝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當我們投入在大灣區生活及工作必須了解當地方言的字面及背後的意思,從而加深對該地區的認識,達至有效的溝通,好讓我們充分融入大灣區生活,盡展所長。
撰文:葉偉光博士
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學者,在牛奶國際集團、生力啤酒國際有限公司、香港有綫電視集團、和記黄埔港口集團和怡和集團等跨國公司的大中華地區(包括香港)負責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領導工作超過二十五年。葉博士於2011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擔任教學工作,並擔任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中心副主任(顧問服務)一職。他還活躍於人力資源管理社群,曾任香港人才管理協會會長一職,現在仍為該協會執行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