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疫情,學會觀察和思考。在工作最忙碌的時候,唯一的娛樂就只是返回家看書,或者在Netflix看電影。
最近,筆者看了一齣名為《John Q》的電影,故事講述美國一個現象:就是美國多年前醫療系統的現象。簡單來說,是在美國生活,倘若沒甚麼有醫療保險,便要面對一些困境。 John Q家庭是其中一個縮影:兒子需要動手術,父母都是黑人,生活在基層家庭,是社會邊緣,他們的工作只能夠提供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險;但偏偏兒子大病,需要動心臟手術,不然的話只有一個結果:等死。故事最後是男主角把醫院裏的醫生禁錮,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兒子性命。劇情除了探討美國醫療系統、保險制度,亦涉及道德、人性,人格、愛和信仰,是一齣超好的電影。
當然,電影畢竟是虛構的。現實生活裏面不一定會遇到一個好醫生,人生也不會是「剛剛好有人遇上交通意外」、「所有換心臟手術的要求剛好可以配對」,這種偶發機率是億萬分之一。沒有上帝的恩典,在現實生活裏發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回到現實世界,今天的香港也可以用一個溫馨家庭遭逢慘劇作為電影場景:爸爸喜歡在外邊出鋒頭、愛認叻、喜歡掌聲和打腫臉皮充胖子。他最愛惜大兒子,有大小事情風吹草動,第一件事便會叫大兒子回家休息,內心就是怕大兒子不開心。這個家庭裏,最勤力的就是嫲嫲和家嫂。每逢爸爸出去炫耀自己的成就時,總愛派一點利是,但這個家其實已經家道中落,錢從何來?爸爸就吩咐做兒子的,首先可以問嫲嫲,「因為嫲嫲年紀大,手上可能有一些棺材本,可以先問她要錢,倘若不給就可以先揍嫲嫲一頓。」為了滿足爸爸的臉皮,兒子的媽媽總不能不做一點簡單的事──一點就是家用少給一點吧,由以前粗茶淡飯,轉眼間就已經變得一罐豆豉鯪魚吃三餐,紅湖水浪打浪。 事到如此地步,家嫂與嫲嫲等皆婦孺,量她們也不敢作聲,二來是吃得少一點也不是問題,畢竟在家幹活,爸爸肯定是看不見為乾淨。
還有一個小妹妹,在這個家裏算是比較幸福的一個,因為哥哥已經不用上班,爸爸不用(也不希望)讓女兒察覺他的偏心,於是叫女兒也不用上學,留在家中上網學習便行了。
這個是現實世界裏面出現的故事場景,可以再變得更華麗,需要一點時間。我們活在一個扭曲的世界,它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撰文:葉少康
為2008北京殘奧會馬術比賽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創立「騁志發展基金」,以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為服務對象,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他現時為商策顧問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多項公職,包括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平等機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