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Story > 建築界倡設門檻 輸入外勞可撳「煞停掣」
建築界倡設門檻 輸入外勞可撳「煞停掣」

近期各行各業因缺乏人手,表達對輸入外地勞工的需求,當中建造業更被特首「點名」最有機會受惠。參考日本和新加坡的輸入勞工計畫,有建築界人士認為,應為來港工作的勞工設立門檻,除了要符合職業安全層面的要求,也期望能夠兼顧不同工種,以便有效紓緩中部水域人工島、北部都會區等多個大型項目的人力短缺。有議員則建議,相關計畫應設立「煞停機制」,以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勞工處的「補充勞工計畫」自1996年推出,旨在讓確實未能在本港聘得所需人手的僱主,申請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去年底,勞工及福利局推行的「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特准」院舍業界額外輸入約三千名護理員,首開先例繞過勞工處和勞顧會輸入勞工,及至近期不同行業也要求輸入外勞,以解決人力資源短缺。

 

工作許可僅兩年

較日星短

早前有消息傳出,政府正制訂建造業的外勞特別計畫,初步目標輸入逾萬名勞工,相關細節最快下半年推出。參考建造業議會今年2月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熟練或半熟練工人、技術員、工地監督人員及專業人員的人力供求,在未來五年也有中度至相當程度的短缺(6%至25%)。資深建築師陳沐文不諱言,建造業人手不足,加上現時逾六十一萬名本地註冊工人的平均年齡達四十七歲,難以招架未來十年各項宏大的建築項目。

 

記者對比本港以及競爭對手日本和新加坡的輸入勞工計畫,並邀請業內人士為未來大計出謀獻策。根據資料,日本的「第一類技術工人」申請處理一點五至二點五個月,每年續約,最長逗留五年;新加坡「S准證」和「工作准證(外籍勞工)」申請處理一至三周,兩年合約後可續期。對比香港「補充勞工計畫」的處理申請時間最長,需時五個月,而且工作許可及合約期限最短,最長僅兩年,且不可續期。

 

能兼顧

泥水紮鐵更理想

承建商授權簽署人協會主席李啟元坦言,業界不可能停工近半年等待輸入外勞,而香港工資水平雖在東南亞具吸引力,惟兩年合約期限只會令屆時累積到足夠經驗的工人流失。他寄望,「特別計畫」加快審批時間,甚至考慮為大型工程成立專責委員會,在設計階段已預先批出外勞申請,不然只會重蹈「補充勞工計畫」的覆轍。

 

此外,日本和新加坡對勞工較有要求,例如日本需要勞工進行日語能力測試和行業測試,新加坡需要非服務業勞工完成指定安全課程和「適應本地生活課程」,而香港只限定工人出席由勞工處舉辦的簡介會。李啟元認同,本港輸入勞工亦應設門檻,如完成基本職業安全訓練課程取得「平安卡」,也期望業界與內地職業訓練學校合辦「港式訓練」,讓當地學徒了解香港的建築概況和工藝要求。他亦期望,受聘的外勞能夠兼顧不同工種,「除了傳統的釘板和落石屎,若可兼備泥水、紮鐵等工序會更理想。」陳沐文也說,輸入外勞不應只限於單一工程,以便更好運用人力資源,並建議業界考慮和內地互認部分專業資格。

 

至於勞工福利,本港的「補充勞工計畫」強制僱主為勞工提供免費或資助住宿和醫療,新加坡的「工作准證(外籍勞工)」亦需提供或資助住宿,而日本則沒有指明。新加坡的「S准證」在特定條件下,可享永久居留資格和帶受養人同行。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認為本港日後應「因地制宜」,如項目附近有足夠工地,可興建類近隔離檢疫設施的臨時房屋,若項目鄰近口岸,則可讓工人即日來回中港兩地。

 

另有工程界人士指,大灣區勞工屬業界首選,語言隔閡較少,加上近年不少「組裝合成」建築也在內地工地預製組件。他也直言,過去「三跑」工程因為工地位置偏遠不受本地工友歡迎,建議日後可優先派遣外勞專責偏遠地區,釋放本地勞工重回市區。

 

大灣區勞工屬首選

專做偏遠地

今年4月有內地來港護理員揭發被安老院舍剋扣工資,令人擔心日後輸入的勞工或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勞工界議員郭偉強指,相關部門應訂立機制,並定期巡查,為保護勞工把關。他舉例,要設立清晰的舉報指引,令勞工遇到不合理待遇時願意舉報,倘若舉報者被解僱,政府亦應協助該勞工安排新工作。此外,郭擔心,計畫不設時限,容易被濫用,即使本地培訓了足夠的新人,也可能因外勞佔據市場而無法「埋位」,建議設立「煞停機制」,以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補充勞工」申請程序

冀縮至兩個月

勞福局去年指,近年處理「補充勞工計畫」的申請約需時五個月,惹來業界批評審批時間過長。有勞工顧問委員會委員認為,處方應考慮縮短行政程序至兩個月,提高效率。

 

現行規定,僱主必須通過報章等途徑進行四星期公開招聘,若仍然未能聘用本地人手,便可提交申請輸入勞工,交由處方和勞顧會等審視個案。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副主席兼勞顧會僱員代表譚金蓮解釋,實際上諮詢勞顧會意見只有約十天,但因處方要到工作環境實地巡查,加上從勞顧會取得意見後也要作內部評估,確實需要時間。她希望其餘的行政工作能加快,「若由五個月縮減至兩個月會更理想!」 另一勞顧會僱員代表、工聯會副理事長林偉江舉例,去年處方通過「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在兩個月內完成約三千名護理員的審批,證明行政程序可以加快。

 

兩人坦言,輸入勞工應該在原有的「補充勞工計畫」下推行,而非「另起爐灶」缺乏監管。林偉江指,委員願意溝通和探討如何壓縮處理時間,無奈現時已沒有討論的空間。

 

旅遊餐飲缺人

倡粵職訓生來實習

建造業以外,受疫情重擊的旅遊業、餐飲業及零售界也希望輸入外勞。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指,希望通過計畫引入機場地勤人員、酒店房務員、餐飲及前枱等前綫員工。他提出,廣東省不乏酒店職訓學校,業界可跟校方商討學生來港實習的合作計畫,吸引實習生畢業後留港工作,而在中港兩地也有經營酒店的集團可考慮人手互通,屆時就不用擔心外勞缺乏經驗,「但似乎要等下,目前未有實質計畫,業界也未有探討。」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說,業界過往曾通過「補充勞工計畫」招聘海外廚師。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則指,實際引入的外勞數目有待政府和業界商討,惟工會可為勞工作特別培訓,讓他們來港前了解實際行業狀況。他認同可允許勞工每日往返香港和內地,並可參考跨境學童的做法,開設特別通道給勞工,以免本地樓房壓力急增。

Posted on 02 Jun 2023.

Tag cloud:

建築界 外勞
業界希望輸入的勞工具備多於一項技能。
業界希望輸入的勞工具備多於一項技能。
有內地來港護理員,因薪金遭剋扣向工聯會求助。
有內地來港護理員,因薪金遭剋扣向工聯會求助。
多名立法會勞工界議員及勞工顧問委員會僱員代表,早前會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政府多次繞過勞顧會的行徑表達不滿。
多名立法會勞工界議員及勞工顧問委員會僱員代表,早前會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政府多次繞過勞顧會的行徑表達不滿。